3月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出版10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等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李静海主持。
路甬祥在发言中感谢社会各界对“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并强调指出,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的今天,中国科学院一方面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贡献,服务于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追赶世界的科技先进水平,推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科学思想库的建设,大力传播最新的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技素养,推进科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表示,今后中科院将继续坚持不懈地支持“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的编撰和出版,向公众分析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为提高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提供知识的支撑。
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叶小梁、高技术发展报告课题组长穆荣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课题组组长王毅分别介绍了三个报告出版10周年的历程、社会影响,10年间报告的亮点及今年报告的重点内容。科学出版社社长汪继祥介绍了出版三大报告10年来的有关情况。
据悉,中国科学院自1997年发布第一本《科学发展报告》后,又相继编辑出版了《高技术发展报告》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形成了中国科学院每年定期发布的“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今年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出版10周年。
10年来,系列报告面向决策层、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组织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述我国世界科学技术的进展与发展趋势,评述科技前沿与重大科技问题,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介绍国内外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并就如何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为公众系统全面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了解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能源、区域发展状况、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广泛深入影响,提供了权威性的数据、资料和见解。同时,也为各级政府和人大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科学依据,对于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系列报告10年来已发行了30多万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记者 张琨)
相关链接:
《2007科学发展报告》组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系列文章,介绍了2006年科学前沿介绍、诺贝尔奖的成果、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工作、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科技战略与政策、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以及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发展动态。
《2007年高技术发展报告》主题是“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系统回顾我国近年来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领域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前沿热点与新进展、产业化前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多角度地探讨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反映中国科学家对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产业发展的见解。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水:治理与创新”,重点围绕转型期中国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等四大水问题的发展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开展系统研究,提出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治理模式、目标取向、技术路径和相应的政策选择与对策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