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踏着瑞雪来到塔城市农副产品出口基地,日光温室里辣椒青青,番茄红艳,人参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绿源公司副经理徐瑞生介绍说,去年以来,他们公司就向哈萨克斯坦出口了3000多吨新鲜蔬菜。
记者所见,只是塔城地区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农副产品跳出盆地走西口的一个缩影。
塔城盆地过去以种植粮食、油料和养畜为主,素有粮仓、肉库、油缸的美誉。经过努力,“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67元上升到4655元。但是,由于高效作物少,要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塔城地区依据当地的口岸、地缘和光热资源优势,针对邻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跳出盆地走西口的发展战略。通过几年努力,现在,全地区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建成各类温室和拱棚16043座,占地11373亩。从事果蔬出口的企业有20多家,龙头企业有2家,带动了2万多农户。塔城市二工镇70%以上的农民从事外向型农业。该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克孜贝提村适宜种土豆,自有了出口渠道,把面积扩大到2000亩,亩均增收200元。2006年,全地区从巴克图口岸出口各类农副产品5.3万吨,其中水果蔬菜3.7万吨。
为加大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塔城地、市多次组团赴哈萨克斯坦考察洽谈。去年组织疆内外企业40余家,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的东哈州、乌斯卡缅市、谢米市举办了3次农副产品展销订货会,签订蔬菜合同1万吨、水果合同1.3万吨。农展会期间,地区与东哈州签署了农产品贸易协议,双方决定在乌斯卡缅市建立塔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塔城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一条龙”服务等措施支持果蔬出口。
当地还利用塔城盆地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机遇,高起点推进外向型农业。附加值低的叶菜淡出市场,茄果类和根茎类蔬菜成为主角。他们制定了7个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1.12万吨的海关监管保鲜库和1500吨的冷藏库也已建成。初步形成了生产、贮运、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地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基地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各部门也结合实际,从道路、水、电、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等方面大力引导和扶持,调动了农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的积极性。地区委托自治区农科院主持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规划已经专家论证。(杨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