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青岛市民政工作以"为民"为主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09日   来源:青岛日报

    近年来,青岛市民政工作以“为民”为主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传统工作焕发新活力,整体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全面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市低保标准由2002年的月人均156元-210元,提高到目前的月人均170元-2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02年的年人均600元-960元提高到目前的年人均1080元-1800元;改革了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将农村五保对象由过去村集体供养为主改为政府财政供养为主,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全额领取农村低保金后另发五保生活补助;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开展社区减灾活动,过去5年中市及区市动用救灾款2394.6万元,救济灾民64.2万人次,发放救灾粮2.26万吨,修缮房屋1.05万间;社会捐助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建成84处慈善捐助超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过去的“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

    城乡社区建设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基础作用开始显现。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5年来,全市由市区财政和福彩公益金投入2.1亿元,用于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建设, 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由原来的平均50余平方米增加到160余平方米;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深化,依法进行了第八届居委会选举,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和社区办公经费标准,普遍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民主协商议事会和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了“邻里中心”、“和谐楼院”建设;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自城市延伸至农村;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村务公开取得成效;为民服务代理制在全市城乡推开,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了区(市)、街(镇)、居(村)三级为民服务代理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出了50多个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得到较好帮扶。2002年以来,以老年人、孤残儿童为重点对象的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星光计划、明天计划、蓝天计划、双千计划的顺利实施及8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补助制度的建立,精神病治疗服务进社区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社会福利事业水平。养老福利事业取得新业绩。养老机构床位有了大幅度上涨,目前市内四区有养老服务机构88处,养老床位总量由2002年的2823张增加到7367张。老年人活动场所得到改善,自2001年起,3年时间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星光老年之家580处。自2004年起,投资1000万元,建设老年室外健身场地664处。孤残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拓展。2006年,全市共有716名孤儿,其中市儿童福利机构收养270名,社会散居孤儿446名,为57名孤残儿童办理了国外家庭领养;推进成年孤儿的就业安置,2005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成年孤儿安置的意见》,由政府负责安排第一次就业,并提供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福彩销售快速增长,为发展福利事业注入强大动力。2002年至2006年,我市共计销售福利彩票38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3.46亿元。近5年福彩公益金累计资助5500多个公益和福利项目,受益人群约计50万余人。 

 
 
 相关链接
· 温家宝会见全国民政会议代表:了解民情排忧解难
· 湖南长沙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给外来人才带来优惠
· 山东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90号)
·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