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调研,三位代表委员就农民教育培训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培训农民,从源头解决增收问题
张新实:现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一条也是培养新型农民。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对农村有重大的意义,农村真正上大学的人很少,要把农民培养成有致富本领、有较高收入的劳动者。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6∶4的比例。
鲍义志:我曾做过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牧民”的调研,像青海省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基础比较弱、社会功能发育不全的省份,要更加重视农牧民的培训。俗话说,“要想口袋富,先让脑袋富。”
张荣锁: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才有新农村。现在的农村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民的文化素质非常低,必须要有培训。
鲍义志:从统计结果看,在全国农民中,有小学、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到40%,全国平均受教育程度是8.5年。在文盲、半文盲相对比较多的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训难度更大,困难更多。
张新实: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生产,“三农”工作的核心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一个渠道问题,那就是大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这是从源头上解决提高他们收入、增加他们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这是我们几年来的经验总结。
大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
张新实: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升,结构不断调整,特别是发达地区外资企业的进入,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部分劳动者主要来自农民。我们现在建设高效农业就是提高农业的单位产出,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也需要高素质的农民。因此要像大办普通教育一样大办农民职业教育。
张荣锁:现在在基层,也搞了一些培训,但是如何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培训,需要研究。现在一些地方办农民大院、文化大院,有些是流于形式,浪费人力物力。
张新实:宿迁早在三年前就把农民培训作为强农富民的产业来办,对初中毕业没升上高中、高中毕业没升上大学的学生都要进行培训,100%培训,100%转移就业。每年培训8000多人。这样他们除了怀揣文化知识的毕业证书以外,还拥有一张3- 6个月的职业培训的证书。
鲍义志:这些年大学生就业很难,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就更困难,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甚至到饭店里端盘子。在西部地区,农民是竭尽全力供一个大学生上学。建设新农村,如何把这个群体利用起来“自产自销”,是不是国家可以提供最低保障,让他们充当培训人员,给农民传授专业知识。
不能只重培训数量,不重质量
张荣锁:我感觉目前农村最缺的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应该让农民得到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他们才能有生活出路。
张新实:我们也感到难度最大的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在基层农技人员老化,他们的知识不能适应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需要。而基层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龙头企业,但毕竟还是杯水车薪,不能普及。
鲍义志:这些年包括农技推广站等在内的七站八所都萎缩了,很多为农民服务的农技人员都改行了。一定要把这些恢复起来,否则为农民服务、建设新农村落不到实处。
张荣锁: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应该不断投入,因为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这是根,是本。农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发展是非常难的。如果农民经过培训,有的当了修理工,有的当了大厨,包括林果技术、蔬菜技术,只要能学到技术,就有了生活之本。
张新实:因此,要利用好现有的网络工具和远程教育网络。农业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有这样的网络和资源,希望能够好好利用这些师资和教学,真正造福每个农民,造福千家万户。
会外点评
曾一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农民教育应该是政府公益性行为,不能在农民教育上寻求经济回报。职业教育可以产业化,但是农民教育不能产业化,各国通行的做法都是政府补贴。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建设者、参与者、享受者,农民素质不提高,现代农业建设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都进行不好。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得到全面发展,把农民培养起来,不是为了建设新农村而培训农民,也不是为了现代农业而培训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