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出促就业,以域外就业促增收”的成功之路,推动了全市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累计劳务输出达到1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境外输出累计达到12389人;省外输出81683人。2006年农村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8.1亿元,仅此一项就使农村人均增收1742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47.7%。舒兰市被省和国家先后命名为“吉林省劳务输出基地”和“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
几年来,舒兰市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精心打造和实践“一品七化”总框架,走出了一条具有舒兰特色的劳务输出新路子。
“一品”指的是“诚信”品牌。这是发展劳务输出的“敲门砖”。他们把打造舒兰“诚信”品牌放在发展劳务经济的首位,要求所有劳务输出人员都必须做到诚实守信,树立舒兰人的良好形象。在国内劳务市场着力打造“舒兰加油员”和“舒兰保安”品牌,在境外劳务市场着力打造“舒兰俄罗斯商人”品牌,莫斯科市有一条商业街被当地人称为“中国舒兰街”。目前,舒兰的劳务经济品牌,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七化”,一是组织体系化。该市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体系,市政府成立了组织机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20个乡镇街、15个社区和21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市政府出资购买了212个公益性岗位,为212个行政村配备了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主抓劳务输出工作。二是信息网络化。财政拨专款为市人力资源市场添置了电脑、大屏幕、查询仪等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建立了舒兰劳动保障信息网站;为20个乡镇街配备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建立了乡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在村级实施“1115”工程,即为每个村配备1台电脑、1部电话、1块信息板、50平方米的服务场所。又投资10万元,购置了终端设备,铺设了独立线路,实现了全市人力资源用工信息和各种资源的共享。同时,强化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建立起了连接国内外、纵横南北、贯通东西的信息网络。三是运作规范化。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务输出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为加强劳务输出基础建设,统一印制了规范的劳务输出台账和档案。四是培训市场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输出人员不同的培训需求,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五是基金专项化。拨付60万元建立了劳务输出专项基金,进行滚动使用,专门用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缺少资金问题。实行了层层联保制度,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保证了资金能够及时返还,循环使用。六是服务全程化。做到了输前考察、输中服务、输后维权相结合。七是输出主体多元化。发挥劳务输出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培养了一批劳务输出带头人。小城镇四合村村民吕维新,出国打工致富后不忘乡亲,积极组织和带领乡亲到俄罗斯经商、打工,10年来已组织和带领上万人到俄罗斯,被省劳动保障厅命名为“吉林省劳务输出带头人”。平安镇获得了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境外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
完善机制,确保劳务输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农业等职能部门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和密切配合,在全市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由各级领导对劳务输出工作实行包保,每名副市级以上领导都包保1-2个街镇乡,各部门负责人包保1-2个村。三是强化责任推进机制。将劳务输出纳入到全市重点目标责任制之中,年初签订责任状,年末进行考核。四是坚持监督检查制度。市政府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政府重点督查项目,实行季调度、半年检查、年终总评,奖优罚劣。
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也使广大农民更新了观念,开扩了视野,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离土离乡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大幅度增加。目前,该市以种地为主要收入的仅有5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2%,并涌现出了一批种粮大户,耕地面积5公顷以上的达到560户。一部分外出人员致富后回乡投资,发展二、三产业,在带回资金的同时,还带回了先进的理念,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仅平安、小城两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就有24人,吸纳农民工就业398人,返乡创业已成为舒兰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