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长春同志和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精神,扶贫办与财政部研究商定,从2006年-2010年每年专项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地方配套3000万元,用五年时间完成洛阳豫西山区搬迁扶贫任务。为了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扶贫办调研组于2007年2月上旬到洛阳市栾川县和嵩县开展了专题调研,走访了4个移民新村。
洛阳豫西山区是河南省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重点贫困片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群众行路、吃水、看病、上学、就医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部分特困群众的问题,经反复调查研究,决定采取搬迁扶贫的方式。

嵩县黄庄乡红崖村旧貌
2006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搬迁扶贫专项资金,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徐光春书记、李成玉省长要求把洛阳豫西山区搬迁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于民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河南省扶贫办和洛阳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制定详细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6年,洛阳市在嵩县、汝阳、宜阳、洛宁、栾川、伊川、新安、孟津、偃师9个县(市)建成搬迁安置新村44个,新建住房13552间、382279平方米(户均130平方米左右),平整土地1770亩,新修、硬化道路60公里,建桥涵25座,架设电线35公里,安装变压器17台,建供水设备37台,铺设地下管道60公里等。共有3006户、11886贫困农民搬出深山,喜迁新居。
在调研组考察的栾川县朱家坪村和张家村,嵩县河东村和红崖村,移民新村房屋全是白墙红瓦,整齐整洁,透露着鲜活劲和喜庆。家家实现了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洁净的沼气,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卫生室、便民超市、敬老院等,或就地开设,或依托附近。移民村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搬进新居的村民精神面貌也有了明显变化,眉目舒展,心气顺畅。许多村民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内心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写成了对联:“搬迁扶贫带来万紫千红,劳动致富送走一穷二白”,横批是“共产党好”。走进村民家中,调研组的同志看到,家家都在筹办年货,备了肉、蛋、面、酒和糖果,都买了长长的鞭炮。村民们高兴地讲,大年三十他们要痛痛快快地放炮竹。移民新村赢来的将是一个祥和、热闹的春节。
家安顿了,乡亲们的心思都集中在发展生产和增收上,栾川县张家村的村民在座谈时表示,大伙现在最想做好两件事:一是要掌握一至两门挣钱技术,把日子过好,不让政府操心;一是要把孩子教育培养出来。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群众有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始谋划未来发展,憧憬美好生活了。
县黄庄乡红崖搬迁扶贫新村
豫西搬迁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扶贫办抽出专人组成搬迁扶贫办公室,具体指导搬迁扶贫工作。洛阳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搬迁扶贫领导小组,市委一年内五次召开常委会研究搬迁扶贫工作。
二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洛阳市制定了搬迁扶贫的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对象、步骤和措施,进行统一部署。各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具体规划,根据市里分解的任务,统一组织实施。
三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洛阳市将以工代赈、交通扶贫、农业、水利等资金整合用于搬迁扶贫工程建设。大家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经验。2006年,洛阳市共投入各类搬迁资金1311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00万元、省配套2000万元、洛阳市各级财政配套资金226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845万元、群众自筹4503万元。
四是多策并举,帮助增收。洛阳市各级党委、政府根据每一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制定和采取了发展致富规划和措施,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发展科技扶贫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开展小额信贷等措施,基本做到了使每个搬迁户都有地种、有活干、有挣钱门路。嵩县通过信用联社,先后向搬迁群众投放小额贷款800余万元,扶持他们经商、办企业、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牛羊养殖等产业项目,目前全县搬迁新村中形成了一批劳务输出专业村、畜牧专业村和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搬迁农户中80%的群众有致富项目。环境的变化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很多农民主动走出家门,学技术,找项目、引资金,捕信息、外出务工等,致富门路多了。嵩县黄庄乡红崖村第一批搬出的60户中,有35户搞劳务输出,8户搞养殖,6户经商,3户搞运输,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洛阳豫西山区搬迁扶贫工作给我们以重要启示,这就是对于豫西这样集中连片的特殊贫困地区,常规的扶贫工作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采取“整合力量、连片开发,集中攻坚、综合治理”的方法,帮助这类地区的群众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走上发展的道路。2007年,扶贫办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抓好洛阳豫西山区搬迁扶贫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以扎实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供稿:扶贫办政策法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