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上海公布了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到2010年,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承诺,让广大市民感到了安心和放心。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民生、民和、民安”为支点,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探索有助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引导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实事项目,解决群众的“急难愁”,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各级政府推出的实事项目通过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实事项目仍然延续了“改善民生”的思路,继续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造标准化菜市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公共运动场所建设等具有普惠性质的实事上下功夫。
在此基础上,各区县还结合本地实际,在提升城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上“做文章”。作为上海的传统工业基地,普陀区近年来始终把绿色环保项目作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有力抓手。今年,该区将再新建公共绿地20公顷、创建市级无燃煤社区1个、市级扬尘污染控制社区2个、区级环保绿色小区9个。南汇区的实事工程瞄准了群众的日常生活诉求,年内将完成对10个行政村的水网改造,改造危桥20座,新建乡村公路30公里,创建国家级卫生镇1个,上海市一级卫生镇2个。地处市中心的徐汇区,今年将为2500户特殊家庭安装无障碍设施,对现有90台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实行安全风险评估,对13家浴室进行安全综合整治,方便城区居民生活。静安区高档商务楼林立,但一些陈旧的基础设施亟待改造。为此,该区今年将完成1000个水箱、30万米水管整治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区整体环境。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上海正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努力促进民和,为整个社会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今年“五一”之前,上海将出台“城市设摊导则”,根据“有序设摊、卫生设摊”原则,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可以想象,随着修伞铺、修鞋铺、磨剪刀铺的回归,不但设摊者的谋生空间有了保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将更为便捷。这一被誉为“小摊贩新政”的举措,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理性回归,即要在以民为本的原则下,建设各种利益群体和谐共处的城市。
确保行政公权利民,还要为公权划定“运行轨道”。从本月1日起,上海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行《上海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力争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制度环境中,保证“行政公权”发挥为民、保民的积极作用。
让市民的生活有安全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景象。上海抓住事关市民生活安全的焦点问题,从制度建设入手,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安全系数。
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公众的一大隐忧。从3年前开始,上海着手构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格局,以改变目前食品安全多头管理的状况。目前,已初步建立食品动态可溯源的监控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坚实的食品安全的防御体系,使上海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令人放心。去年年底,国务院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上海走出了一条以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为特点的科学监管道路。
让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更好的保障,让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悄无声息之中,上海去年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这一预案,上海逐步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全时段、全覆盖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和信息报告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将成为支撑上海城市安全的“钢筋结构”。(记者 樊丽萍 钮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