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获悉,保护性耕作实施五年来,农业部在旱作地区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夏玉米普遍实行免耕播种,春播和秋播作物的免耕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建立了167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可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效益。同时保护性耕作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农业部建立的10个监测点的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11.2%,大豆增产32%。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据北京市各区县测算,2006年全年177万亩粮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节本增效8000多万元。
此外,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可以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内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丰宁等地的田间监测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分别减少农田扬尘60%、54.4%和48%。秸秆覆盖还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每季作物至少可以减少一次灌水量,两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3/亩。以北京市为例,100多万亩作物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m3,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
保护性耕作还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各地农机部门共举办各种培训班、机具演示现场会、技术讲座、科技下乡活动8000多期(次),印发宣传技术资料566万份,培训技术人员96000人次,培训农民124万人次。同时,保护性耕作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机具结构调整与优化,一些先进适用、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机具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据悉,农业部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探索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保护性耕作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日报 王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