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国,思想解放,心胸开阔,正处在一个文化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逸兴遄飞的文化情怀,波澜壮阔的文化创造,将是未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深刻动因,是我们古老的祖国永远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化传统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量。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更新,才能永葆其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政府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更加自觉、更加突出地在全社会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并且高度重视文化创新,把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一起作为决定全局的创新体系提出。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与此相适应,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不懈地打击盗版、走私犯罪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文化建设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两千多年来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新文化运动形成的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化传统,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应该看到,传统从来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使是优秀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造和更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
永无止境的创新,是中华文化显著的生命指征。世界历史上,曾有一些灿烂的古代文明均先后中断了、甚至湮没了,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家争鸣的传统,各个学派、各类学科之间的比较和切磋、争鸣和交融,有利于活跃思想、激发创新;在本质上,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的祖先崇尚海纳百川,善于博采众长,又勇于自我反省,在与各国的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即使在近代曾经历一段闭关锁国的时期,但面向世界,自强图新的探索和奋斗从来不曾停止。中国文化传统中,蕴涵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虽曾因封建统治的禁锢而备受压抑和窒息,但因其已渗透于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能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造和更新。进入新世纪,中国迈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文化赖以生长、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
文化艺术的繁荣,归根到底有赖于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创新包含着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创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新还将伴随着不同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试验的过程,难以避免缺点或错误。一切创新的成果也有待于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艺术精品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能够带动公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带动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它也是文化创新孜孜以求的重点目标。作品传世,是所有有志气的文学艺术家的伟大抱负,更表现出人类对美好事物永无止境的进取。人生有限,“形同草木之脆”,经典不朽,“名逾金石之坚”。今天中国的艺术家和古人一样,都有持恒追远之心,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发展中去,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艺术家的这种历史情怀,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文化精品,在文化快餐化了的今天,也有很多优秀文化作品涌现。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对优秀作品的追求动机不仅鲜明地体现出对时代、对人民、对未来的责任,还被赋予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优秀作品是文化艺术发展链带上最坚实的环节,是最有含量的文化创造,是最有分量的文化积累,一个时代围绕打造优秀作品的所有努力,也都将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1998年,我刚到文化部工作不久,当年的全国艺术创作会议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这块风景如画的热土,曾在几十年前诞生了迄今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电影《五朵金花》。大理三月,蝴蝶泉边,再创传世之作的冲动在与会人员的心中奔涌。我在这次会上提出,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定要着眼长远,让我们的作品既饮誉一时,又传之久远。近年来,国家发起和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明确地把异地共赏、异时共存作为评判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创作的形势发生了许多令人喜悦和振奋的变化,热爱文艺创作的人越来越多。网络的出现,又给喜爱艺术的各行各业的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无限广阔天地。从创作的数量来看,呈现几何级增长的态势。令人明显感觉到,目前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日趋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但繁荣中显得庞杂,发展中有点浮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文学艺术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文化现象固然复杂,但对于现实生活的隔膜,对于普通百姓情感的疏远和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当前一些作品缺乏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强调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服务大众、服务基层当作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文化工作者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创作上,倡导文化工作者投身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反映当代生活的本质,表现百姓大众的喜怒哀乐,创造当代中国文化新品牌。鼓励作家艺术家百花齐放,锐意创新,警惕和防止生活功底的浅薄和艺术想象力的枯萎。
精品战略的实质就是品牌战略。大力塑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是这些年来我们逐步明晰和强化的一种意识和手段。未来的文化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尤为迫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十分重要。我们鼓励艺术创作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艺术创造、尊重艺术人才、尊重艺术创作权利、尊重艺术创作成果的良好氛围。我们还调整政府、艺术生产机构和文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创造的艺术创新机制。我们将从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体制、培育创新人才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以文艺院团和文化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推出一批艺术感染力强、能够流传久远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具有科学思维、真知灼见的文化研究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的顶尖艺术人才,打造一批享誉中外、能够代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水平的文化机构,举办一批运作一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
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同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珍爱,各国在文化创新方面做的努力,也都受到中国人民的关注。中俄两国现在正在互办“国家年”,文化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俄罗斯年举办前,当时的俄罗斯文化部长,现在是文化电影署署长,征求我对举办俄罗斯年的建议,我的建议有四点,即“重现经典、展示当代、重在沟通、加深友谊”。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经典是享誉世界的。对中国人来说,开始接触俄罗斯文学艺术经典时,正是我们两国友好合作的黄金时期,“重现经典”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会引发人们对友好交往的美好回忆。与这种心态相联系,中国人民对俄罗斯的当代艺术发展、对俄罗斯新的文化创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应该有“展示当代”的内容。有了对一个民族文化历史与文化创造的了解,就能达到“重在沟通”“加深友谊”的目标,就能为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民众基础和心理基础。
中国的艺术家、文化企业家非常重视国外艺术创作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并且积极地开展相互的借鉴与合作。比如,中国是一个杂技大国,在世界性大赛上屡获金奖。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业化操作的典范,太阳马戏团的活动就有中国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同样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上海方面合作搞了一台节目叫“时空之旅”,加拿大人参与了设计。我们期待各国文学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家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打造更多的艺术品牌,共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
保护知识产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必然要求,是开展文化创新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中国采取坚决措施来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并非迫于压力,而是出于对创作者和投资者正当权益的自觉维护,出于国家的根本利益。一个国家如果不保护知识产权,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发展的动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因此,对于保护知识产权,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严肃的、认真的和坚决的。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第一,完善法律,依法制裁盗版现象;第二,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教育,呼吁民众自觉抵制盗版;第三,对那些盗版现象严重的地区和行业,集中力量重点治理;第四,研究长效解决问题的体制和机制。这些年来,我们除了坚持加强日常的管理和执法,每年还开展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活动,“把盗版者送上法庭、送进监狱”成为社会上广为人知的口号。中国刑法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量刑最高可达入狱7年,这在全世界都是严厉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的举措和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美国电影协会和时代华纳等公司还专门给中国文化部写信,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和成效。(中国文化报 本文转自孙家正新著《文化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