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走进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漂亮别致的青砖楼房,呈现一幅和谐的新农村景象。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扶贫开发先进村。村委会主任王兴洪感慨道:“这都是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带来的变化!”
高兴村是贵州省一类重点贫困乡。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83%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六枝特区按照整村推进战略思路,在该村先后实施了“放母还犊”、杂交玉米、脱毒洋芋、沼气池、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使高兴村发生了巨变。2005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002年的205公斤增加到325公斤,增长58.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10元增加到1258元,增长2.47倍,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高兴村的变化只是贵州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典型。到2006年底,全省已在3442个贫困村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收门路不断增多,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涌现出了一大批温饱村、专业村和文明村。纳雍县红星村、兴义市冷洞村、思南县东瓜溪村、雷山县排里村、六枝特区高兴村等一类贫困村还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
贵州省确定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83个,其中有50个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重点乡镇934个,其中最贫困一类乡镇100个;重点贫困村13973个,其中一类重点贫困村5486个。
自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转向贫困乡村特别是一类贫困乡村。2003年,省委九届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提出对100个一类重点乡镇进行重点倾斜扶持,同时每年实施1000个村以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首先在一类重点乡镇的贫困村开展。2004年,贵州省全面开展“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列为每年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贵州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围绕帮助贫困农户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集中人、才、物力扶持,全面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大力抓好路、水、电、气、讯“五通”工程,加强基本农田和“三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加大各渠道资金项目配套建设,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示范、项目带动等扶持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帮助贫困人口增加非农收入;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民的观念和技能得到明显转变和提高。“十五”期间,贵州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0多亿元,实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4万余个,涉及种养业、人畜饮水、茅草房改造、农电改造、技能培训等领域,直接帮助贫困群众种植杂交水稻和玉米404.8万亩,新建及改建公路41479.2公里,新增基本农田142.1万亩,修建小水池14.5万口、沼气池3.9万口,新修贫困村综合服务室296万平方米,完成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0余万人次。5年来,共有200余万农村人口解决温饱,净减少47万绝对贫困人口和9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
整村推进与整乡推进相结合,大力实施“百乡千村”扶贫工程,是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举措。2001年至2006年,累计投入100个一类重点乡镇各类扶贫帮扶资金10.17亿元,村均扶持资金67万元。共解决21.4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5.65万,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17万。据统计,一类重点乡镇和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减少贫困人口比例和速度,明显高于50个重点县和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一类重点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8元,比2001年增长28.71%,年均增长9.51%。到2006年底,有1213个行政村通公路,1465个行政村通电,497个村有远程教育接收点,722个村通电话,590个村有综合服务室。
今年,贵州省将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度,全省计划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0万,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10万。在16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推广脱毒马铃薯550万亩,建设脱毒甘薯高产示范基地6000亩,配套建设3万口小水池,培训农民和干部500万人次,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赵勇军 安晓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