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吉林省水利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对新时期治水思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加快全省水利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水和谐,在防止水害的同时,更加注重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把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实现从被动抗御洪水向主动管理洪水转变,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协调抗旱;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突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着力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体现吉林省省情、水情特点的资源水利治水新路,开启了时代新纪元。
几年间,本着“洪旱兼顾、蓄泄兼筹”的原则,逐步增加洪水资源利用份额,全省有效调蓄洪水近70亿立方米。在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维护基本生态用水的前提下,用效益的观点指导抗旱,开展了查干湖、月亮泡、向海、莫莫格等四大湿地调水工作,实施了吉林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跨流域生态调水,累计补给生态用水3亿多立方米。
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全省修建验收了19条主要江河堤防,基本达到30年一遇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并全面完成41座有防洪任务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开展了东辽河、西辽河、洮儿河、鸭绿江、图们江堤防整治和险工险段处理,加固主要江河干流堤防470.57公里;完成百余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省目前已建成并正在发挥效益的13座大型、89座中型、146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达到306.21亿立方米,基本形成适应北方洪旱灾害特点、人水和谐的防灾减灾体系。
局地暴雨频发,是近期吉林省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洪涝灾害。由于防洪设施的逐渐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灾害威胁,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十五”期间,由于有效开展了防汛工作,累计使1800多万亩农田、1250多万人免受洪水灾害,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80亿元。
为解决吉林省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大的用水需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吉林省在松辽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统筹安排下,重新进行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水利发展项目进行了总体规划。6大水利重点工程估算总投资200多亿元。工程建成后,可调控水量62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近1000万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期也在全面推进。全省水利近6年中投入超过90亿元,约为建国以来水利投入总额的50%。开展了以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主要江河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黑土地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解决了152.4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万亩,建设各类农村供水工程1545处,完成抗旱浇灌面积8000多万亩,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在250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作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期间是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最重的5年。5年中,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1.6%,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投资5.76亿元。
农村水电建设飞速发展,建设电源工程8座,新增装机容量5.392万千瓦。长白等7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部验收达标。电气化县建设不仅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光和热,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王跃刚 边境 王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