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吉林省普通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普通高校已由2000年的35所增至45所,2006年吉林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43.5万人,在读研究生4.1万人。伴随“质量工程”的深入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实施“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各高校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与提高水平注入了新动力。2003年,9所省属高校被确立为新的省重点高校,包括了理工、农林、医学、师范、民族、综合、财经等7类。2006年,吉林省重新遴选确立了高校“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215个,并得到省财政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2004年,省教育厅还首次遴选17个省示范性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2个省示范性工程训练中心,对这些中心的建设给予支持,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服务。
实施分类指导,积极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在全省“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省教育厅和高校相继组建了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评价与指导。各高校经2006年新一轮重点学科调整之后,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总结梳理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如长春理工大学面向信息和光电一体化产业,突出信息科学和新材料两个学科特色,优先和重点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名牌专业,并努力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信息对抗技术等专业形成国防特色;长春工业大学面向本省行走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等支柱产业,突出综合性大学特征,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形成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工”、“化工——制药——生物——食品”、“机械——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等学科专业链群;长春中医学院努力突出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传统优势专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制药工程、市场营销、卫生法学等相关专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制药和销售“一条龙”的学科专业体系。
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1年,吉林省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工作;2003年,省教育厅组织了首批省级教学名师奖遴选,省内高校有14名教授获省级教学名师奖,其中5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促进全省高校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了新的政策空间。启动高校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共选派80名省属高校骨干教师赴港或国外大学等教育机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每两年一次的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制度,加强对高教改革和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规划与指导,积极培育优秀教学成果。2006年,在全省高校12门新获国家级精品课称号的课程中,省属高校就占7门,超过省属高校入选课程门数前三个年度的总和。2006年底,吉林省在总结高校已有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出成果。(解庆芳 金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