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北京香山饭店多功能厅,国产音像制品出口工作业务学习班的现场挤进了100多人。音像企业对学习和交流的急切正如其迫切开展出口业务的热情。
这是文化部国产音像制品出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首次以此类形式推动企业出口、促进企业间交流。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指示精神,2004年起文化部即把大力推进音像制品“走出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对音像制品出口现状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财政部等部门沟通,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建立了音像制品出口绿色通道,制定了科学有效、方便快捷的出口审核验放机制。2005年,会同财政部设立了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工程专项资金,将音像制品作为文化产品出口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整体推进。同时,联合商务部、海关总署共同成立了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工程。在此期间,从国产音像制品出口资金扶持,到组织企业去戛纳参加国际音乐博览会,政府对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鼓励措施越来越多样,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此次学习班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响,企业报名踊跃,这也表明在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下,企业参与音像制品出口的意愿愈来愈强烈。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而是世界的需要。中国文化一定能够走出去,关键是什么走出去,怎么走出去,走到哪里去。他说,政府要为企业服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将民族的、优秀的、原创的、反映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出口到国外主流社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助理巡视员傅燕梅表示:“国产音像制品出口海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音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她说,随着我国音像出口企业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扶持政策将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企业走出去。
授课专家之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从服务贸易的基本定义出发,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世界的差距,条分缕析地介绍了服务贸易的世界发展趋势,他说:“2006年,美国文化服务出口104亿美元,我国为1.3亿美元,我国文化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而且我国内地的文化产品主要面向我国港台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局限于大中华文化圈,对欧美出口极少。”他强调指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是提高文化产业实力的客观要求,是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善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政府部门的重视离不开企业作为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很多音像企业对出口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尤其是音像国际贸易的规则并不了解,这样的学习班非常实用,也非常必要。”授课专家之一、中唱嘉年华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平说。
记者的采访印证了这种说法。“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海外市场,几年前就在新西兰开了公司,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也在尝试自己开发原创产品打入海外市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疑惑。通过学习班,我们可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在今后的运作中可以少走弯路。”北京华视伟业公司总经理田素学说。
“我们一直希望将山东曲艺音像产品出口到国外的华人社区,但没什么经验,通过学习班,我们学到了很多最新的知识,这对我们很有用。”山东家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鲍立斌希望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
实际上,高水平的授课也让学员们收获颇多。李小平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介绍了当前国际音像出版市场的规则,从寻找外方合作伙伴到合同签订、产品制作,都为企业提供了很多建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结合自身在演出业“走出去”的实践,介绍了对音像业有很大启示的经验;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则从作为边缘文化的中国音乐如何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角度强调,当前国内音乐制作公司只有寻找到更好的、能够被国外消费者认可的叙述方式,才能提升国产音像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学员们喜欢学习班这种形式,不仅是因为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将业内上、中、下游企业集中到一起,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付晓青说:“我们拥有第一手资源,但是缺少资金和经验,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加强交流,开阔眼界。” (中国文化报 卢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