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从整体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5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先后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6216.8亿元,年均增长11.1%,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达到2049美元。这是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的。
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创建优良的法制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坚持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从2000年开始,先后进行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由2325项减少到832项,精简64%。十三个市地完成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审批项目精简达到70%以上。
经济发展硬环境进一步改善。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省新建、扩建尼尔基水库、磨盘山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完成了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和三江平原的治理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打钻机电井22.3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4.8万公顷,分别比2001年增加4.7万眼和55.8万公顷。建设了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重点工程,铁路运营环境明显改善,公路通车里程成倍增长,民航航线大幅增加。
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各为79.6%和71%,分别比2001年提高2和6.9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2.4亿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31%。2006年底,全省98.5%的行政村通了汽车,98.4%的行政村通了电话,自来水受益的行政村也占了一半以上,通电的行政村更是接近100%。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5年来,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扶持重点企业、行业建设,全省财源增多,财基壮大,财政稳步增收。2006年,全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79.5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7.7%,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1064.8亿元,三农、社会保障补助、教育、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省委、省政府面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与国内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等项目的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面对“非典”、禽流感疫情以及松花江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确保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总体稳定。五年来,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年均增长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稳定。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40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20%,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9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27%提升到2006年的37.6%;到2006年末,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5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31%。安置农村劳动力175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4%;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上缴税金205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24.5%。(李雪 记者谭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