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9日   来源:重庆日报

    4月28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永川召开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专题会议,对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一圈”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一小时经济圈涵盖23个区县,距离主城区车程一小时之内,目前在全市区位条件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最高,具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集约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重庆市提出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其目的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路径和办法,进一步做强产业群、做大城市群,以此为依托辐射周边、带动“两翼”加快发展。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4月28日的会议上赋予一小时经济圈全新的历史使命:要成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尽快赶上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领头领跑”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一是构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构建功能完善、集聚辐射力强的现代城市群;三是构建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四是提升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形成“大马”拉“大车”格局

    重庆市市委书记汪洋在会上强调,目前,重庆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马难拉大车”,“大城市带不动大农村”。因此,立足特殊市情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抓住大城市辐射带动力太弱这个“症结”,把统筹的着眼点放在农村和库区,而把统筹的着力点放在城镇和二、三产业。通过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以较低的成本吸纳“两翼”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两翼”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同时快速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大马”拉“大车”的格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翼”的问题。

    汪洋指出,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通过打造城市群、构筑经济高地、大幅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全市各级各部门尤其是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要积极抢抓机遇和迎接挑战,切实肩负起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历史重任,科学把握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增强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动力;充分正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增强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紧迫感;全面认识拥有的机遇和条件,增强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信心。

    以“一圈”带动“两翼”发展

    汪洋指出,要牢牢把握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着力点,快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要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着力强化产业支撑作用;要构建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着力强化集聚辐射功能;要构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强化基础平台保障。同时,在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展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始终沿着科学发展轨道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建设。

    汪洋强调,要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筹协调起来,重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落实“314”总体部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同时,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起来,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与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发展统筹协调起来。打造“一圈”与建设“两翼”,不是“先抓”与“后抓”的关系,打造“一圈”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两翼”的发展问题。“一圈”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火车头”,“两翼”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助推器”。在加快打造“一圈”的同时,要全面落实库区移民开发等政策,促进渝东北地区“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全国著名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要落实好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渝东南地区“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力争“两翼”的发展尽快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汪洋指出,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推进重庆科学发展中关键的一步,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放权放活,增强区县统筹统揽,创新创造的能力;处理好自主发展和联合协作的关系,形成区县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态势;坚持抓点带面,典型引路,营造区县真抓实干、创优争先的氛围。

 
 
 相关链接
· 重庆宣布: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企业将被限制发展
· 重庆市政府要求立即开展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工作
· 重庆: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将被优先纳入社会保障网
· 重庆建名人富人违法生育记录档案 将向社会公布
· 重庆市抗旱保春播总体情况较好 夏粮可望获丰收
· 重庆市: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3年治理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