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村的基层文化服务点,屋子里聚满了人。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一块幕布,想看的电影电视节目,想要了解的农业科技知识、卫生知识等,在这里都能点播到。这只是深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欢迎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个缩影。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到目前,全区建立和在建的自治区、盟市、旗县和苏木乡镇各级中心78个。工程的实施,使广大群众就近、快捷、方便地享受现代文化信息服务成为了现实,同时也掀开了自治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加工、整合和传播的新篇章。
文化室作为农牧民求知和娱乐的阵地,在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区目前有图书馆113个、文化站1117个、文化室近万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苏木乡镇、嘎查村普遍有多功能综合文化站(室)”的目标。其中,2002年至2005年,国家资助自治区基层“两馆”建设资金3985万元,地方自筹近8000万元,新建和扩建旗县图书馆、文化馆93个。此外,为了满足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全区各城镇近年来共建成文化广场230个,总面积数百万平方米。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文化投资19.98亿元,建设总规模36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电影是满足广大农牧民求知识、求技术、求娱乐的重要途径,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十五”期末达到了每个放映点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2年至2006年连续5年全区年放映场次达16万场,平均每个放映点12场以上,年观众达3500多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131”工程的目标。
今年,自治区继续对基层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