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受关注的市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历经十余年平稳健康发展的上海经济继续向好:
今年首季,上海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6%;
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榜,上海名列首位,“经济发展”评价值居第一;
上海市统计局产业报告称,本市就业结构向国际大都市靠拢,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仅增量远多于第二产业,而且绝对值已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之和。
勾勒上海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轨迹的最亮点,是四个关键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近年来上海用心写好这四个关键词,努力保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速度:保持平稳
把握可持续发展基调,上海保持平稳的经济增速,防止大起大落。
从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五年数据看,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保持适度水平。去年“十一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连续第15年两位数增长。
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经济发展速度的平稳追求依然执着。如上海“十一五”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9%以上,很多人认为是“明显减速”,其实不然。从计划目标比较看,“十五”增长预期目标是9%—11%,“十一五”是9%以上,两者表述基本一致;从计划目标实现情况看,“十五”实际增长超过计划目标,“十一五”如果经济发展平稳健康,也很有可能明显高于9%。所以,上海确定9%以上的速度目标,既符合宏观调控的要求,又反映出上海经济发展已具有“超越速度”的开阔思路,更是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留有更多空间。从去年及今年以来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上海“十一五”经济增速的平稳格局基本不会改变。
结构:趋于优化
比速度和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结构优化,体现着上海按照国家战略要求,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取得的初步成效。
产业结构优化是基础。在坚持“两个优先”和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导向下,上海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不断提高,而先进制造业则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保证。今年1—4月,三产实现增加值同比超过二产,而且再创2001年以来同期新高。目前,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51%,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需求结构优化是关键。作为重要的需求引擎,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些年来,上海坚持适度投资、刺激消费、稳定出口。去年,本市消费增幅创八年新高,引擎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消费增幅同比继续攀升,投资增幅维持合理区间,外贸进出口基本平衡,上海经济增长正逐步由粗放式的投资驱动转向内涵型的消费驱动,需求的内在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结构优化是动力。这些年来,上海以高技术产业为抓手,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全社会研究与经费(R&D)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2001年1.7%提高到了去年2.5%。高技术产业近五年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2%,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质量:不断提高
两条逆向而动的曲线,生动地反映出上海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这就是上海经济的增长曲线与能耗曲线———经济连续15年两位数增长,万元生产总值(万元GDP)综合能耗则持续下行。
特别是2004年开始,万元GDP能耗首次降至"1"吨标准煤以下,跃上综合能耗水平的新台阶。目前,上海节能降耗水平全国领先。
日前,上海正式发布以节能降耗和能源安全保障为主线的《能源白皮书》,明确2010年之前初步形成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力度,显示出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坚定决心。可以预见,在越来越强调质量的发展理念之下,"十一五"期末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有希望实现。
效益:日益充实
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最直观体现是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协调,是宏观与微观层面经济运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体现效益的最重要指标,微观来讲是企业利润,宏观而言就是财政收入。统计显示,最近五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这样的势头今年继续延续。一季度,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和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5.7%和49.7%。而企业微观效益的提升,又使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稳步增加,两者同比增速分别超过50%和接近28%。
充实的效益,既是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结果,更是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坚实保障。仅去年,就有连续9项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政策出台,600多万市民直接受益;今年一季度,本市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又双双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更趋温馨和谐。根据边际效益理论,百姓保障水平的提升,不仅直接提高可支配收入,而且也会间接降低人们的风险预期,从而有效刺激消费市场的繁荣,助推经济结构的完善,最终实现经济发展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