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林业局副局长:进一步提升泰山整体地位意义重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5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进一步提升泰山整体地位意义重大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李育材

    我在上世纪80年代还在山东省单县任公社书记时就徒步登泰山,后来在山东省林业厅任副厅长、厅长时,由于工作关系,数次从不同角度、从各个登山路线登顶,由于我喜欢登山,登泰山已有几十次了,所以对泰山有所了解。

    今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包括安倍晋三首相和日本内阁政要在内的约480名众参两院国会议员聆听了演讲。当温总理讲到“贵国有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国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温家宝以泱泱大国总理的身份把泰山和富士山连在一起,赋含着文化传统和民族情结,象征意义极为深刻。安倍首相聆听温总理的演讲后感慨地说道:“这是一次可进入史册的演讲。”而温总理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泰山新的象征意义,则同样应该“载入史册”。

    富士山是日本的“国山”,大和民族的象征,千百年来富士山一直是大和民族膜拜的“图腾”,把它奉为“圣岳”、“不二山”。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经常发生喷火和熔岩流的山看做神山,或将其崇拜为神。在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就有不少人去富士山顶朝拜,到18世纪时,日本各地甚至还出现了富士山信教团体。日本人登富士山的历史十分悠久,始于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且富士山信仰与佛教相结合。日本人认为“登上富士山顶就是英雄”,这与中国人“攀登泰山十八盘”在内涵上遥相呼应。

    泰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公布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文化积淀深厚,赋含精神崇高,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自古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人民大众顶礼膜拜之地,文人墨客歌咏抒怀处,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和象征,被誉为“中央之山”、“五岳之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千古圣人孔子,临终前自比泰山,泰山孔子崖镌铭曰:“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汉代又出现了“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说。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至于邻国日本,早在唐高宗封禅泰山时,就有首领率部署随从;日本僧人也曾游驻泰山寺院。日本本土不仅也建庙供泰山神,同时对具有避邪厌殃功能的“泰山石敢当”也奉祀如仪,充满敬畏之心。

    从古至今,政治家、学问家、人民大众和海外华人都有着浓厚的泰山情结。毛泽东在其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寓意深刻地讲道:“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1970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对反映“泰山砍伐林木、乱打山石、毁坏名胜古迹等行为”的人民来信批示道:“请他(杨得志)派得力同志督办此事。”当时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遂派出调查组到泰安会同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组成泰山管理小组进行调查处理,制止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纪念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以攀登泰山十八盘的精神建设四个现代化。江泽民强调“责任重于泰山”。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11月21日访美前夕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当谈到中美贸易关系时,引用杜甫的《望岳》诗意,强调“我们应该用登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经贸合作和其它方面的关系。”

    郭沫若、季羡林可谓现代、当代中国的学界泰斗。郭沫若讲:“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历代帝王还都高一筹,因而谁也不藐视泰山了。”近几年来,季羡林先生一直关注泰山、研究泰山、歌颂泰山,他认为:“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那么多的磨难,还是巍然不动,泰山可以代表这种精神。”2005年7月,94岁高龄的季羡林向亲赴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汇报说,他在“写关于泰山的文章,名字叫《泰山颂》”;“总的来说就是希望泰山的水更甜,祖国的花更美,更加政通人和。”

    海外华侨华人把泰山看作自己的根基所在。如海外华人社区刻勒“泰山石敢当”以“为华人祈福”;时任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世界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于2006年9月10日来泰山考察时所讲的一段话最能代表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声:“泰山为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壮丽之山、文化之山,从其悠久丰富的文化中呈现出来的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弘扬泰山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和责任。”

    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泰山有着繁茂的森林,“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司马迁《史记》);“玉皇庙前,万松侍卫”(萧协中《泰山小吏》);拱北石前更是“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泰山植被自唐代到宋、金、元,因有护持山林之诏令,原生植被保存应该是比较好的。而到了明代,破坏开始,“大概泰山松柏,明末为兵匪所伐存着盖寡”(赵新儒《泰山小史注》)。清代有大量补植,1926—1946年国军遍伐泰岱之古树,泰山又成童山,可谓“都云青未了,全山赤无毛”。明清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于人为的因素,泰山植被损失惨重,几乎成了荒山秃岭,植被质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限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泰山绿化,对国有荒山进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和人工绿化。经过50多年森林经营,植被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恢复。但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泰山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与世界名山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与泰山的崇高地位极不相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岱顶依然光秃,植被覆盖率极低。以南天门所在地地形等高线为基础,85公顷的范围内习惯上被称为岱顶。岱顶是泰山的精华,为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的最高境界,独一无二的“天街”表面跨入南天门也就进入了“仙境”。在岱顶,文人墨客朝山览胜、赋诗撰文;帝王将相“告太平与天、报群神之功”;平民百姓则以登高忘远、祈福平安、天地交泰为向往。岱顶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厚,是游客登山的聚集地。由于历史原因与高山特殊气候的影响及大量游客的人为践踏,造成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岩石裸露,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为恢复岱顶的历史面貌,必须采用高标准园林绿化手法,大量覆土、植当地优良树种、营造岱顶景观林,以期再现昔日“万松侍卫”的景观,重现名山风采。

    二是游道两侧景观环境急待提升。由红门、天外村、桃花源、天烛峰通向岱顶的四条游路是泰山旅游的主要通道,由于还存在荒地、林中空地、弃石坡等,造成水土流失较重,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模数可达5000吨/平方公里.年,急需进行高标准园林绿化。同时,这些地方由于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呈现出大片的林中空地和林下裸地,景观效果差,急需进行景观改造。

    三是环泰山山麓区域的荒山秃岭大面积存在。主要原因是解放初期当地居民由于生活需要,留下了大量土地用于粮食和少量干鲜果品生产,这部分土地由于坡度大、土壤贫瘠、生产力水平低下,已经被大面积撂荒,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年平均侵蚀深度为4毫米,侵蚀模数可达6000吨/平方公里.年。因此,加强泰山山麓防护林建设,已成为泰山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高度重视泰山的历史文化积淀重现和生态重建,提升泰山的整体形象,强化泰山的象征性意义,意义重大。同时,弥补这三个方面的不足也势在必行。

 
 
 相关链接
· 林业局与全国妇联动员全国妇女共建“绿色家园”
· 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质量提高
· 林业局:2007年将加快推进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一行对萍乡林改工作进行调研
· 林业局长视察森防总站要求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 林业局副局长率队到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指导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热点专题 法律法规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