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第二届上海职工科技节前天开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一季度末,上海市共组织开展1275项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13.95万条,其中实施9.43万条;实施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技术攻关等3700项,其中申请专利950多项。
这仅仅是上海市一线职工发明创造成果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普通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思考:发明创造不再是科学家、专家的专利,平凡岗位的普通职工更是创新主体。
小活动带来大收益。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窍门、小建议、小节约……可别小看了这些“小”活动,奖励有成就的工作成果,每年开展一次立功竞赛等举措,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小活动为企业增收节支发挥了很大作用。上海焦化有限公司成立了“革新者俱乐部”,发挥职工的首创力,全年共开展190多个小改革、小节约等“八小”项目,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0万元。宝钢股份不锈钢分公司先后攻克了AOD全铁水冶炼供氧模式优化等一系列难关,该新工艺生产了8个不锈钢品种,累计降低成本2507.8万元。
小人物做出大成就。上海工会开展的“百万职工科技创新”活动,使大批平凡的“小专家”、“小博士”、“小诸葛”等“新兴创新能手”脱颖而出。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员工朱祖福,是一位从普通技术工人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工人技师,如今成立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以项目为纽带、跨部门联手合作,用能耗低的国产集装箱轮胎吊发动机替代进口产品,节约了50千瓦的功率消耗;一年下来,工作室承担的9个技术攻关项目,共为企业节约成本90多万元。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经济师陆永泉,通过多年潜心钻研,发明的超高速离心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小动作产生大效应。在一个个创新成果的带动下,一批批协同工作的创新团队、创新基地不断涌现。上海中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已经申请国家专利233件,其中发明专利46项,已获得授权专利120件,制定行业及地区企业标准近20项。(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