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地在粮油作物新技术开发应用中,把免耕少耕保护性栽培作为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先进农耕技术推广示范,总结出适宜云南省的稻后免耕种植秋大豆、玉米地免耕套种秋蚕豆、烤烟地免耕套种秋大豆、秋玉米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目前,全省推广示范面积达500万亩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农作物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具有抑制农田地表扬尘,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培肥地力,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2002年以来,全省各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部门在粮油作物新技术开发应用中,把免耕少耕保护性栽培作为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摸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绥江、盈江、沾益、楚雄、新平、景东等县(市)先后开展了冬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保护性栽培的试验和示范,2005年示范面积1300亩,平均单产1000公斤以上,亩节约生产成本达70元。盈江、梁河、镇康等县在冬春新植甘蔗田,免耕套种冬马铃薯,亩增收马铃薯900多公斤,新增产值600多元。到2006年全省免耕保护性耕作面积达500万亩以上,共涉及蚕豆、大豆、马铃薯、水稻、玉米、小麦等10多种作物。(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