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06年10月,我国第一套卤代温室气体现场连续监测系统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建成,至今已获得的15种卤代温室气体的6个月连续监测数据表明,华北地区卤代温室气体的本底浓度与北半球本底浓度基本一致(本底浓度是指大气基本混合均匀后的浓度,也称为背景浓度),我国卤代温室气体减排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卤代温室气体的污染浓度仍然较高(污染浓度是指气体排放后尚未扩散-混合均匀的浓度)。
据了解,卤代温室气体是指含卤素(氟、氯、溴、碘等)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冰箱、空调等用的制冷剂等的生产和使用过程。由于它们增温潜势极强、损耗臭氧、寿命很长、能够全球传输等,对气候和环境具有多方面影响。因此,两大国际环境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均将它们列入控制清单。2010年至2015年,中国将全面禁止大部分卤代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凌晞解释了证明中国卤代温室气体减排成效显著的理由:一是我国华北地区卤代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同北半球本底浓度基本一致,部分物种的污染浓度接近已完成减排的发达国家浓度水平;二是同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短期测量结果相比较,部分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呈下降趋势;三是利用中国气象局最新监测资料计算的中国卤代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国外公开报道结果,而同《中国逐步淘汰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基本一致,表明中国正在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承诺。(中国气象报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