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解决澳门供水问题的报告
水利部副部长 矫勇
(2007年6月2日)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近几年,咸潮屡屡威胁澳门和珠海等地的供水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多次就解决“珠三角咸潮之困”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和提案,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澳门和珠海供水受咸潮影响问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去年成立了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进行了去冬今春长达6个月的珠江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缓解了咸情,基本保证了澳门同胞的正常供水。同时,为了答复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和提案,制定保障澳门供水的长久之策,水利部进行了认真调研,组织编制完成了《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基本情况
(一)供水沿革及现状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缘,地处珠江主要出海口磨刀门口门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83%集中在4月至9月。受地形地貌限制,地表蓄水条件很差,不具备修建大中型水库的条件,导致澳门淡水资源十分紧缺。
历史上,澳门同胞饮用水源以井水为主。20世纪初期,水商启用船只从湾仔运水泊岸散卖,“担水妹”应势而生。1936年,澳门在半岛设立青洲抽水站抽取前山水道的河水输至新口岸水塘贮存,经滤水厂处理后供给用户。这在人口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的情况下尚可维持正常供水。随着澳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加,需水量剧增,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有供水设施及能力已远不能满足当地的用水需求,枯季供水更是频频告急。
1958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和马万祺先生等人提出请广东省帮助解决澳门饮水问题的请求,广东省根据这一建议,提出了在珠海湾仔兴建竹仙洞、银坑两座水库向澳门供水的方案,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经过10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两座总库容为350万立方米的水库分别于1960年2月和4月竣工,并正式向澳门同胞供水,供水量达到每日7000至10000立方米,缓解了澳门同胞的用水紧张状况,在以后将近20年的时间较好地解决了澳门的饮用水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澳门对饮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已建的竹仙洞、银坑两座水库已负担不了澳门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珠海与澳门又商定兴建了一系列水源工程。1979年10月兴建了下湾加压站,将珠海香洲大镜山水库的水引至下湾加压站加压后输送澳门;1980年9月兴建了南沙湾抽水站,把前山水道的河水引至下湾加压站输送澳门;1989年8月建成了对澳供水工程――西江磨刀门供水工程;1995年建成了广昌泵站并于1998年进行扩建;2004年建成裕州应急泵站,进一步提高了对澳门的供水能力。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珠海和澳门形成了目前以“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库联通、江水补库、库水调咸”的澳珠供水系统。澳门与珠海东区使用同一供水系统,由调蓄水库、取水泵站和输水管道等组成,系统内有大镜山、凤凰山、梅溪、南屏、竹仙洞、蛇地坑、银坑等7座水库,总库容4017万立方米,总调节库容为2892万立方米,有广昌、南沙湾、洪湾、平岗4座取水泵站和裕洲应急泵站,各级泵站总的日取水能力为389万立方米,日取水量为95万立方米,其中向澳门日供水约20万立方米。据统计,2006年澳门的用水量达到了6860万立方米,预测澳门2010年的需水量为8164万立方米。从目前澳珠供水系统来看,提水能力满足当前的饮用水需求是足够的,关键的缺陷在于取水口过于靠近出海口,易受咸潮影响,水库蓄水能力偏小,输水管路不配套等。
(二)咸潮对供水的影响
对于沿河流出海口建设的城市,咸潮对城市供水的影响往往是一种普遍现象。澳门供水水源主要来自珠江磨刀门水道,磨刀门水道是西江、北江的主要出海口,水量丰沛。在丰水年和平水偏丰年份的枯水期,一般不会出现供水问题。但在平水偏枯年份的枯水期或枯水年,由于上游径流不足以压制咸潮上溯,加上供水系统抵御咸潮的能力不足,往往导致供水危机。
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发生较严重咸潮的年份有7年,即1955、1960、1963、1970、1977、1993、1999年。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咸潮危害最突出的是农业,对生活和工业供水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受咸潮影响的主要对象已转为工业用水及城市生活用水。如1998年10月至1999年4月间,珠海市居民有相当长时间喝的是“带咸”的自来水。2000年以来,咸潮更加频繁,2003、2004、2005年连续3年的枯水期均发生严重咸潮,影响比以往更为严重,以磨刀门水道为原水的各水厂供水含氯度经常高达800毫克/升。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枯水期,咸潮影响范围扩大到广州、东莞、中山市的大部分地区,佛山市的南海区也受到了影响,总影响人口超过1000万人,并已严重影响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的市民生活和社会安定。
本世纪初连续3年枯水期咸潮对供水的影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影响时间长。干旱年份影响期长达3~4个月,如2005年~2006年枯水期,平岗站取水口水体含氯度总超标天数达92天,最长连续37天。二是影响范围大。咸潮问题不仅涉及澳门、珠海,而且影响到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2004年、2005年影响人口达1000万人以上。三是发生频度高。上个世纪后50年共发生较严重咸潮的年份有7年,而本世纪初的6年中连续3年发生严重的冬春季节性咸潮,影响更为严重。四是危害程度深。2005年、2006年澳门、珠海的供水咸度曾达400~800毫克/升,最高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含氯度小于等于250毫克/升)3倍多。
(三)咸潮加剧的主要原因
河流出海口咸潮上溯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珠江三角洲的咸潮上溯自本世纪初以来有加剧的趋势,澳门、珠海城市供水深受其害,经分析论证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过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74度。《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也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受海平面上升威胁最大的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进一步显现,水资源原本已经出现短缺的中纬度和干旱热带地区,短缺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从珠江流域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西江、北江流域的枯水期持续干旱,其中2003~2005年降水量仅150~200毫米,与正常年份比较,锐减了4~5成,河道流量较常年减少3~4成,导致压咸流量大幅减少,不能满足最小压咸流量2500立方米每秒的要求。
二是用水量增加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枯水期流域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河道流量减少,压咸能力明显不足。据统计,1980年~2004年,全国经济用水量从4406亿立方米增加到570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1%;同期,珠江流域从402亿立方米增加到53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3%,高于全国的增长率;而澳门、珠海两地的用水量更是成倍增长,达到了2.7倍,年均增长率达8%。气候变化及经济用水量增加,使近年来最枯月份平均流量仅1580立方米每秒,不足最小压咸流量2500立方米每秒的65%。此外,澳珠两地供水系统的水库调咸能力随着当地用水量增加而减弱。随着澳门、珠海用水量逐年增加,供水系统的蓄淡调咸能力已从原来的150天降至不足40天。
三是河口演变加剧了咸潮影响。近20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对砂的需求量剧增,导致珠江河口地区出现大规模的采砂活动,累计采砂量已达10亿立方米,相当于100年左右的累计淤积量。大规模的采砂活动使西江、北江干流河道分别下切2.8米和4.3米,使西、北江的分流比发生变化,造成西江干流磨刀门水道的出海水量减少约10%。河道下切、分流比发生变化,是导致磨刀门水道海水上溯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咸潮上溯距离增加约15公里(最远到中山市古镇附近),严重影响了枯水期的正常供水。
四是现有供水系统地理位置不能保障枯水期的供水安全。现有向澳门供水的取水口靠近海口,均处于咸潮影响范围区,在枯水季节常被咸潮覆盖,且供水系统蓄淡、调配能力不足,加剧了供水紧张状况。此外,取水、输水能力不配套,制约了调节补充淡水的能力,也使得供水水量和水质都得不到保证。
二、为保障澳门正常供水各方所做的工作
近期珠江三角洲连续咸潮上溯,严重影响到澳门、珠海两市的供水安全,引起澳门、珠海两市居民强烈反响,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澳门同胞积极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澳门特别行政区、广东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相关部门努力工作,使我们度过了连续3年咸潮上溯的难关,基本保证了澳门的正常供水。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
在澳门供水受咸潮影响的问题上首先发出呼声的是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2003年冬季咸潮开始严重时,他们就敏感地意识到咸潮上溯对澳门供水的影响,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议,体现了对澳门同胞高度负责的精神。其中,吴仕明代表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及时成立跨区域水资源管理组织以解珠三角下游大城市咸潮之困的建议》(第3115号),澳门人大代表团和政协委员共同提出《关于抵制咸潮、确保澳门及珠海优质水源供应的建议》(第2903号)。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澳门全体人大代表又联合提出《关于长远解决咸潮影响澳门供水问题的建议》(第3679号),澳门人大代表还提出了《关于及时成立跨区域水资源组织,以解珠三角下游大城市咸潮之困的跟进建议》(第3669号),《关于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建设供水设施,共同应对珠江口咸潮威胁的建议》(第7360号)。澳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对制订解决澳门供水问题的长久之策、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和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的决策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认真负责
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受咸潮之困问题不仅引起澳门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政府更是高度重视。为解决澳门供水问题,温家宝总理明确批示,要求水利部研究制定解决澳门供水的长效之策。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将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团的建议列为2006年重点建议,并责成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建议的办理工作。解决咸潮对澳门供水的影响问题既涉及到当前,也涉及到长远;既涉及到区域,又涉及到流域;既涉及到工程建设,还涉及到体制机制。为此,水利部做了三项工作,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一是通过压咸补淡应急调水,解决当前问题;二是通过编制《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解决长远之策问题;三是通过建立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解决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的体制机制问题。最终的目标是使澳门同胞冬春季节不再受咸潮之苦。
第一,急澳门市民所急,两度成功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努力缓解澳门同胞所受咸潮之苦。2004年~2005年枯水期强咸潮影响期间,珠海市主要取水口的水体含氯度超标天数竟达到170天,澳门个别时期甚至将供水标准降到每升800毫克。对此,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澳门供水。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要求国家防办全面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抓紧制定应急调水方案。2005年1月,国家防总批准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方案,由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实施。珠江委及时与流域内有关省区水利、交通、海事等部门,中国电力监督委员会南方监管局、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电网公司、广东省广电集团、相关水电站等单位进行沟通与协调,得到各方面的理解与全力支持。调水工作持续了约半个月,调水距离从贵州天生桥水库至澳门约1500公里,从上游增调水量达8.43亿立方米,沿江主要城市直接取水5411万立方米,利用河道储蓄淡水4500万立方米,使珠三角河网地区2.3亿立方米水体得以置换,基本缓解了澳门供水危机。
2005~2006年冬春期间,咸潮再度肆虐,强度明显大于上年同期,直接威胁到澳门、珠海等地的生产、生活用水。为保障澳门正常供水,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1月紧急请求实施第二次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国家防总再次批准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本次调水时间紧迫,从提出申请到实施不足3天时间,为了不错过压咸补淡的最佳时机,有关方面以大局为重,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应急调水计划的顺利实施。从上游增调水量5.5亿立方米,沿江主要城市直接取水2230万立方米,利用河道储蓄淡水1900万立方米,使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的1.8亿立方米水体得以置换,供水危机没有在澳门出现。
两次“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赞誉。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文汇报》、《澳门日报》等港澳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饮水受到威胁时,中央政府再一次伸出援助之手,国家防总及时批准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方案”,“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澳门同胞的关爱和深切关怀,体现了祖国内地人民对澳门同胞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亲自题写了“千里送清泉,思源怀祖国”的对联。
第二,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为契机,抓紧编制《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研究解决澳门供水的长远之策。从2004年起,水利部开始研究办理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保障澳门供水安全的建议和提案。在办理过程中,我们感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解决当前吃咸水的问题,更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澳门供水的长期安全问题。因此,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长远之策的过程,所以,水利部把办理建议和提案与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办理建议和提案就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澳门人大代表提出的第2903号建议,我们不是简单的回答了事,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广东省水利厅组成工作组,赴珠海市对咸潮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取水泵站,并对防止咸潮的有关措施进行了研究。然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在珠江口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同步水文测验,初步掌握了上游来水与咸潮运动规律的第一手资料,对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咸潮上溯及影响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抗御咸潮的对策,提出了取水口上移,扩大当地蓄水、取水能力,以及增加上游水库补水等措施的建议。这为后来的规划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
2006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团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建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第3679号建议,即《关于长远解决咸潮影响澳门供水问题的建议》,被列入2006年全国12项重点建议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水利部为第3679号建议的主办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为协办单位。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各界对治理咸潮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务院更加重视从根本上消除咸潮对澳门供水的威胁问题。在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反映此问题的报告上,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水利部研究提出意见。我部经过认真研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咸潮对澳门、珠海两市的供水威胁,必须要有一个规划。为此,水利部召开部长专题办公会议,从澳门、珠海需水预测、供水形势、咸潮影响、近期工程布局、流域调度、流域节水和管理等方面,全面研究部署规划工作,要求珠江水利委员会集中时间完成《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把编制好规划作为办理好建议的重要前提。
在办理3679号建议的过程中,水利部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建议办理工作,并向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厅报送了办理方案。2006年和2007年人大会议召开期间,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两次专程到澳门代表团向代表们汇报了如何解决澳珠供水的相关情况。2006年7月,由水利部牵头,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防总及珠江水利委员会等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珠海、澳门进行现场调研。调研组在珠海市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珠海市水务局、澳门港务局及澳门自来水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现场考察了澳珠供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了相关第一手资料,并进一步与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了沟通座谈。座谈中,调研组详细了解了人大代表关于重点建议的主要意见、想法和预期成效。比如调研组和人大代表详细讨论了近年来咸潮加剧的原因、缓解咸潮影响的可能应急措施以及从根本上解决澳门供水安全的长效措施等。同时,调研组还向人大代表们汇报了建议的办理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对建议的初步答复意见。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将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经过这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工作,水利部圆满完成了澳门人大代表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3679号建议以及3669、7360号建议的办理工作,并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澳门各界较高的评价。《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也已通过技术审查,正在征求澳门特区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为应对去冬今春可能出现的供水危机,水利部在《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向广东省水利厅发出了《关于抓紧澳门珠海供水应急工程建设的函》,要求按照有关规划抓紧组织实施应急工程。按照这一要求,向澳门供水的平岗泵站扩建工程已于2006年12月25日竣工通水。
第三,成立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解决全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的体制机制问题,保障枯水期的下泄流量。2006年7月25日,国家防总正式批准成立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这是我国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防汛总指挥部之后成立的第五个流域性防汛指挥机构,对于加强珠江防汛抗旱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防总的领导下,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行使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调度和监督的职能,从体制上解决珠江流域骨干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
珠江流域防总成立后组织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去冬今春珠江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面对2006年~2007年枯水期可能出现的偏枯旱情,以及龙滩水电站计划在2006年10月下闸蓄水的不利形势,珠江流域防总及早作出部署,制定了2006年~2007年枯水期珠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的预案。经报国务院同意,2006年9月6日,国家防总批准实施龙滩下闸蓄水及珠江骨干水库统一调度方案。本次调水在总结前两次调水经验的基础上,实行大范围长历时的水库联合调度,参与调度的骨干水库有5个,调度时间长达6个月,难度相当大。一是要合理确定龙滩水电站下闸蓄水时机,二是要克服长历时预报预测方面的技术难题,三是要协调做好众多水库长期参与调度的配合工作和电力调度工作。
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支持下,珠江流域防总采取“月计划、旬调度、周调整、日跟踪”的工作方式,科学调度珠江流域各大骨干水库,使西江梧州断面流量基本维持在1800立方米每秒以上,广东省思贤滘断面流量一直维持在2200立方米每秒以上。自2006年11月初开始,还结合潮汐周期成功实施了4次集中补水(压咸补淡)调度,有效地压制了珠江口咸潮。在咸潮明显重于往年的情况下,保障了澳门、珠海的正常供水。调水期间,珠海市直接从河道抽取淡水9000多万立方米,市区蓄水水库基本保持满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环境也比近年同期大大改善,对澳供水含氯度每升小于80毫克,珠海、中山市各主要取水口水体含氯度超标时数、超标天数和连续不可取水天数均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30~60%。
(三)有关省区和部门顾全大局,全力配合
澳门出现供水危机后,广东省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积极呼吁相关部门全力解决澳门供水危机,并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协商成立了处理澳门供水专责小组,协调相关事务。珠海市以澳门同胞的需水为重,在鹤州南水库短时间难以启动和发挥应急作用的情况下,及时决策开工建设平岗泵站扩建工程,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2006年12月底通水的目标,为去冬今春咸潮期间提高澳门、珠海的供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供水最为紧张的这三年中,调水压咸的增供水量主要来自西江上游。贵州、广西等省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枯水期也同样遭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但在澳门同胞遇到困难时,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领导均亲自批示,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支持压咸补淡应急调水行动,不折不扣地执行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的有关指令,一定要让澳门同胞喝上“放心水”。前两次应急调水,贵州和广西无偿增调水量约14亿立方米,并配合开展了全线水文测验和安全输水工作,克服了自身用电紧张、迎峰度夏困难等问题,体现了“同饮一江水,共抒两地情”的深情厚义。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广电集团、粤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以大局为重,迅速行动起来,坚决支持应急调水,积极做好应急调水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执行调度指令,通过合理调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两次应急调水补淡压咸,仅损失的发电量就超过6000万千瓦时。交通、海事部门也积极做好调水期间的航运安全和航运调度工作。
正是有了这些省(自治区)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力配合,才保证了近几年澳门、珠海冬春季节的正常供水,使珠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成为通过流域水资源调度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成功典范。
三、长效解决澳门供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保障澳门的供水安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事关该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方针的落实。为从根本上解决好澳门当前及今后的供水问题,《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明确了必须要坚持的4项原则: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统一管理,尤其是对西江枯水期水量的合理调度,要把解决澳门同胞的饮用水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二是要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沿江各省、自治区,包括珠海和澳门,都要加大节约用水力度,严格控制枯水期的用水量。三是要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综合协调、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和水量调度机制,保障枯水期的基本下泄水量;四是要严格珠江河口的河道管理,规范采砂行为,遏制河道下切势头。
根据上述原则,拟定各阶段规划目标为:到2010年,在全面节水、防污治污、完善当地供水系统等基础上,通过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基本解决澳门、珠海供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完善以大藤峡等水利枢纽为主体的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和水量调度机制等措施,全面解决澳门、珠海的供水安全问题。
(一)加快完善澳珠供水体系
无论是满足澳门及珠海近期用水还是长远需求,首先要完善澳珠供水工程的合理布局,以竹洲头、平岗、广昌等泵站为骨干取水工程,以竹银、竹仙洞等水库为骨干调节水库,配置较完善的输水管网,实现水库群的联网联调,构建更为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
近期(2010年前)需要新建竹银水库(调节库容2645万立方米)、竹洲头泵站(取水能力每天33万立方米),扩建广昌泵站(由现状每天80万立方米增加到100万立方米),配套建设竹洲头~竹银(新增输水能力每天33万立方米)、竹银~平岗输水隧洞(新增输水能力每天80万立方米)、竹仙洞~澳门青州水厂(由现状每天18万立方米增加到30万立方米)、广昌~南沙湾~梅溪水库(由现状每天30万立方米增加到60万立方米)、广昌~珠海南区水厂(新增输水能力每天10万立方米)等输水管线。在近期工程全面完成并发挥效益之前,每年要做好冬春季节水情预测和骨干水库调度预案,充分利用平岗泵站扩建工程已经发挥效益和龙滩水库已经下闸蓄水的有利条件,制定保证澳门供水的安全措施。
远期(2020年)规划有两个方案。方案一是建设鹤洲南平原水库及配套工程,同时建设竹仙洞~澳门青州水厂的第三管道(新增输水能力每天13立方米)和广昌~珠海南区水厂管线(新增输水能力每天20万立方米)等输水工程。方案二是结合目前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西水东调工程的总体规划方案,上移取水口。远期规划方案可根据未来澳门、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和咸潮变化情况,做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比选确定。
(二)建立枯水期水量调度机制
为有效解决咸潮上溯对整个河口地区供水和生态的影响,保证珠江三角洲河道枯水期的最低生态流量和澳门、珠海的供水安全,必须建立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抓紧完成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制订水量分配方案,尤其要明确枯水期省际和主要水库下游控制断面的基本下泄流量。二是要充分发挥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作用,以保证珠江三角洲饮水安全为前提,调整流域骨干水库水量调度规则,做好上下游水资源统一调配。特别是在枯水期按照发电服从调水的原则,制订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方案,逐步使西江梧州断面流量不小于2100立方米每秒,北江石角断面流量不小于200立方米每秒,从而满足珠江三角洲入流处思贤滘枯水期最低压咸流量达到2500立方米每秒的要求,有效解决咸潮上溯对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影响。
(三)加大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力度
实践证明,缺水地区需要节水,丰水地区也要节水。珠江流域尤其是三角洲地区枯水期沿江用水十分紧张,节水减污措施可有效提高枯水期河道基流,改善河口生态,缓解压咸压力。近20多年来,珠江流域的城镇用水量增加了近9倍,用水定额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浪费水的现象比较严重。须在珠江流域特别是三角洲地区实行全面节水,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无论是供水区还是受水区,流域上下游都要降低用水定额和控制用水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大城市生活、服务业和工业节水力度,将总用水量增长速度控制在1%以内,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为此,珠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了珠江流域的节水目标:到2010年,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06立方米以下,流域灌溉用水总量原则上不再增加;到2020年,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流域灌溉用水总量呈缓慢下降趋势。
(四)提高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
随着流域用水量的增加,到2020年,西江、北江汇合处的思贤滘最小压咸流量2500立方米每秒的保证率仅为70%,需要通过流域控制性工程对枯水期水量进行调节,以提高澳门、珠海的供水保证率。西江调节性能好的水库多位于上中游,控制下游枯水期流量的能力弱。大藤峡水利枢纽位于西江中游广西桂平市,对流域水资源配置作用显著。在过去的规划中,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功能以防洪、发电为主,没有考虑水资源配置任务。近几年珠江三角洲枯水期的水危机使大藤峡水利枢纽的水资源调节功能凸显出来。该枢纽坝址距珠江三角洲仅2~3天流程,可有效调节思贤滘断面流量,将思贤滘枯水期最小流量由112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250立方米每秒,使其最小压咸流量的保证率提高到95%,对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澳门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抓紧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促进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形成大藤峡与龙滩、百色、天生桥、飞来峡等骨干枢纽组成的流域水资源调配体系。枯水年份可由西江大藤峡与北江飞来峡联合调度,特枯年份的枯水期再考虑对西北江骨干枢纽进行流域统一调度,通过补偿调节,增加下游压咸流量,有效解决咸潮上溯的威胁,保障澳门、珠海的供水安全。目前,水利部已牵头成立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促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五)切实加强珠江河口的河道管理
珠江水利委员会及广东省将加强珠江河口的河道管理,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从防洪、水资源管理等统筹考虑,抓紧修订河道及河口采砂控制规划,全面规范河道采砂活动。严格规范河口规划治导线范围内的水事行为,加强对航道整治、港口码头、滩涂围垦等建设项目的管理,遏制河道下切、咸潮上溯增强的势头。
澳门供水问题是关系到澳门同胞安全饮水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与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澳门供水问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地区的大力支持和澳门同胞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力争逐步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妥善解决澳门的供水安全问题。
最后,我衷心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报告的机会,多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