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了解到,地处河湟谷地的青海省海东地区积极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积极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三大基地,使之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东的支撑。
拥有130万农业人口的海东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近年来,海东地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逐年加大,全区在形成油料、马铃薯两大优势产业及乐都县的长辣椒、紫皮大蒜,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线椒、制种,平安县的食用菌等特色品牌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培育花卉、杂果、中药材、饲草等新型产业,并且在河湟灌区重点发展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冬春蔬菜、名特优新的高附加值蔬菜和果蔬类经济作物;在浅山地区发展节能日光温室、大拱棚蔬菜生产,城郊型、低山型旱作、喜温型等特色经济产业带,已见雏形。
依托特色农牧业,不断扩大农畜养殖规模和加工能力,陆续建起的青海东部综合批发市场、民和东部活畜交易市场等龙头型市场,积极发挥了农畜产品销售主渠道作用。同时,还先后扶持培育了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稞酒集团公司,循化县“伊佳”、“仙红”、“天香”、“雪舟”公司,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威斯顿公司及乐都县的嘉宝精淀粉加工等重点企业,形成龙头带领基地、基地和协会联系农户的机制,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种养加一条龙,将产品优势尽快转化为效益优势。
近年来,海东地区面对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较多的问题,始终将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委托、联合、以工代训、“订单式”和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多种方式,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并且进一步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间的双向技能培训合作、文化沟通和构建维权合作机制。其中,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县的个体运输业、拉面餐饮业,互助县的建筑业,乐都县的家政、保安业,平安县的电焊、架子工等,都已逐步形成了突出劳动技能的劳务输出品牌产业。目前,全区劳务输出正在形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务工向长期稳定转变的新局面,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