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28日,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将在广州联合举行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昨天(25日),主办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全国近10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广东省属高校,将带来超过3500项技术成果,寻求与广东企业洽谈对接。教育部发言人专程来穗主持了本次发布会。

据副省长宋海介绍,目前,由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推动的省部产学研结合模式,只在广东先行试点。其实施以来,有组织机构、有长期规划、有专项资金、有政策扶持,为我国深化产学研合作作出有效的探索。广东省参与企业2368家,参与高校167家,其中部属高校72家。清华大学与广东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目前接近每年1亿元。
这次会议将进一步推动部属高校全面加强与广东各地市、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上将举行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签约,落实一大批具体的合作项目。其中包括组建数字电视、精密制造(禅城)、汽车用高级钢板、乳化焦浆/油(EGC)代油节能技术等13个产学研战略联盟。
广东各高校寻求产学研合作 成果转化“零代价”
横向研究享受“国民待遇”,实验室成果转化校方“零代价”。在部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工程中,本土高校新招频出寻求产学研深度合作,成为广东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率先启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据了解,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下游延伸,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和创新要素向社会辐射,早在2004年,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计划,以有实力的企业或县区镇为依托,以正在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为支持对象,促进产学研结合。
去年年底,省教育厅对2004年第一批立项建设的4个基地和6个产业化示范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表明,经过两年的立项建设,这4个基地共承担了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项,经费2200多万元,有多项科技成果获奖。省教育厅投入建设经费960万元,引导高校、社会和企业投入2500万元。这些“示范基地”大大增强了高校和基地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每个项目组都形成了一支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研究队伍,成为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一个重要平台。
“国民待遇”极大鼓励科技人员这次省部合作,致力于将国内最强的高校资源,注入到国内最大、最活跃的省级经济体系中去,这是广东省与教育部的一次创新尝试,也给本土高校带来挑战。面对压力,本土高校新招频出,中大、华工纷纷出台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中大校长黄达人就提出,学校在项目经费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给横向研究以“国民待遇”,实行与纵向项目相同的标准。中大这一做法给从事应用研究的学者们带来了巨大鼓励。
不仅如此,中大还提出“零转让”的概念,即学校强调保障发明者的利益,强调成果转化不看重转让为学校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就是要致力于开创一条用科技帮助民众致富、扶持产业发展的路子。
“公司+基地+农户”助农民脱贫致富依靠“示范基地”产学研平台,高校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增。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专用装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实现产值超亿元;华南农业大学规模化养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在项目实施期间,白石种猪及配套系已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2000多家猪场。
大学里的最新科技成果也直接让广东老百姓受惠,“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大批农民脱贫致富。中山大学水产健康养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广东省和华南地区4.6万户农户,而华南农业大学规模化养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通过综合应用现代种猪遗传评估、分子育种和养殖技术,在广东及周边地区建立了15个推广示范区,养猪规模达到25万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