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海底草原”将得到有效保护——海南省政府日前批准建立陵水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其中新村港面积13.1平方公里,黎安港面积10.1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海草床及其海洋生态环境。
这是全国首个海草类型特别保护区,也是海南首个海洋特别保护区。
据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人士介绍,陵水新村港和黎安港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泻湖型海湾,是目前海南海草品种最多、分布最广、生长最好的海域,在局部区域已连接成片,形成一定规模的海草床及生态系统,被誉为“海底草原”。主要优势海草种为泰莱草和海菖蒲,是海南岛周围海域海草资源和海草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保护区分两个层次管理,即重点保护区域与一般保护区域。
海草生长态势较好、密度较大、基本连片成床的海域,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为海草床发育而预留的缓冲海域,划为重点保护区域。该区域位于海草长势较好的新村港东南部以及黎安港东部、西部和西南部沿岸海域,面积约8.11平方公里。其中,新村港4.82平方公里,黎安港内3.29平方公里。
一般保护区域包括海草生长较差、密度较小的海域,以及适宜海草生长的一定的缓冲海域。
设立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后,近期目标是通过加大对海洋环境及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监控和保护力度,改善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使现有的海草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远期目标是在保护海草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研究、推广海草的培植技术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技术,完善、提高海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最终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海南省政府要求陵水黎族自治县在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指导下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做好保护区划区定界工作,设立警示牌,公示保护区范围、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界线,加强管护,确保海草生态系统免遭破坏。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监控区的监测结果显示,海南沿岸海草床生态系统总体基本保持健康状态,但因外来物种入侵、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陆源排污导致海水水质下降等原因,使海草生长环境遭受破坏,生长空间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受到威胁。
目前,海南省东海岸有大面积海草床分布,西海岸则相对较少。调查到的海草种类有9种,主要优势种为泰莱草和海菖蒲。海草床伴生生物有20种。
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特别保护区管理稍松于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内的传统生产方式,如养殖等可适当保留,但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在某些区域加以限制,其前提条件是不破坏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草特别保护区规划明确提出,重点保护区域水质要达到或优于一类标准。禁止炸鱼、底拖捕鱼和网箱养鱼等渔业活动,禁止养殖麒麟菜,对已有的麒麟菜养殖区域进行调整,为海草床的发育提供空间。同时,禁止乱泊生产船只,设置锚系浮标,减少渔船抛锚停泊对海草的破坏。禁止新建陆源污染物排污口,已建排污口应逐步改造成离海排放。另外,限制已有的贝类采挖等。
海草床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共称三大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属高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能起到保持海床稳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有机营养盐、净化水体等作用,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是众多海洋生物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地,具有极高的生态及经济价值。 (记者侯小健通讯员李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