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1441.3亿元,增长17.3%,高出“十五”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沈阳市的经济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在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国内外投资者越来越看好沈阳,近几年,每年上千亿的投资所形成的巨大发展潜能开始释放,生产要素供给充足,空间格局已全面拉开,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经济景气度处于理想区间。沈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经济景气度持续向好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国企重组,沈阳机床集团通过向美国加纳基金出售30%的股权,拥有了战略合作伙伴;中石化公司和中石油公司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实现了战略重组;北方重工并购了法国NFM公司。这些国有骨干企业的成功重组改造,为国有企业实现迅速发展壮大,集聚了强劲的后续发展动力。沈阳市今年上半年对集中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西部发展空间进行了重新整合,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沈西工业走廊的接合部设立了“近海经济区”,实现了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将铁西新区由128平方公里扩大到484平方公里,进一步放大铁西改造的“成功效应”,推动沈西工业走廊加快建设。沈阳市还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大力发展动漫、IC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县区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再加上顺势而为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沈阳经济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快”主要表现在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运行上。1月至6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7.4亿元,增长46.7%,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好”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前5个月实现利润45.3亿元,增长1.2倍;利税93.3亿元,增长59.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218.3%,同比提高41.5个百分点。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00亿元,增长42.8%,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31.3亿元,增长49.1%,提高13.8个百分点。金融行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市22家银行实现营业利润35亿元,增长75%,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3.1%,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
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地改善了就业形势。上半年,全市实名制就业13.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8.4%。城镇登记失业率4.17%,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的最低值。据最近一次离岗失业人员普查结果显示,全市27万并轨人员中,86.8%的人员实现了稳定就业。其次,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826元,增长22%,高出GDP增速4.7个百分点,扭转了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工资性收入是拉动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增幅达到29%,高出可支配收入7个百分点;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4.03万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13元,增长25.4%,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有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的支持,沈阳市解决了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增加,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