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部门组成的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再次呼吁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村寨的农村防火问题的建议”调研组,于7月7日至9日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了调研。
黔东南现有总人口444.6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9%,聚居着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全州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16个,有16个项目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黔东南六侗、九侗侗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还有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5个,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被世界旅游组织作为成功案例向世界各国推广。黔东南集少数民族原生文化、自然生态、历史遗存为一体,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黔东南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据统计,1991年至2006年间,全州共发生农村火灾1459起,其中重大火灾114起,特大火灾69起,烧死261人,烧伤177人。平均每年有520多户2500多人因火灾返贫,情况严重时甚至一年之内有2000余户近万人受灾。如2001年1月,从江县雍里乡龙江村发生重大火灾,全村195户被烧毁,受灾912人。2005年7月17日,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的黔东南州锦屏县河口乡文头村上寨发生火灾,除47户村民家当尽失外,还使约500份“国家级”珍贵文献——清代林业契约化为灰烬。2005年9月19日,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因村民酒后卧床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68万元。2007年2月13日,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发生特大火灾,共烧毁房屋140栋、419间,受灾162户912人,直接经济损失97.2万元。被烧毁的多是古村落、古民居,大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无法估算。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到解放前”,“烧了一个寨,毁了一片林,苦了几代人”,这是对黔东南州农村消防的真实写照。广大农村群众无不“谈火色变”,火灾不仅破坏了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使黔东南一些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遭到致命的破坏,给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传承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对农村消防工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以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同志为代表的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呼吁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村寨的农村防火问题。为此公安部消防局、国家发改委以工代赈办公室、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四部委的有关人员、专家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对黔东南农村消防问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解决农村消防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