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部最新公布的《2006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6年,上海科技综合指数达74.64%,以1.87%的优势略高于北京,比第三名天津高出9.58个百分点,成为继上年首次夺冠后的“卫冕冠军”。
近年来,上海科技进步监测值一直稳中有升,2003-2006年间,平均增速达到4.33个百分点。《报告》显示,在5个一级指标中,上海在“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4项指标的得分名列第一,“科技进步环境”则位居第二。
“高技术产业化”一直是上海科技创新中的薄弱环节。去年,申城在这一指标上的得分较上年提高1.51%,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首个“第一”。
在影响科技进步的众多因素中,创新投入无疑充当着殷实的“家底”。去年,申城在这一指标上首次超越北京。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指标之一,从上年度的2.82%上升到4.78%;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1.20%,高出全国0.71%的平均水平。
同样,在象征着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专利转让费上,申城也实现了自我提升。去年,“上海万名R&D活动人员向国外转让的专利使用费与特许费”高达579.10万美元,首次位居榜首。
《报告》也暴露出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劣势和不足。在34项三级指标中,申城有6项处于20名之外。比如,申城企业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高新区的效益亟待提高等。专家指出,这些与优势同样突出的“短板”与申城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极不相称。未来上海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记者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