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日前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指出,这些年来,各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充分发挥文化中心的特点,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在“大文化”范畴内,高频率、不间断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外交大局,效果显著。
孙家正说,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毛里求斯和贝宁开始了建立文化中心的试点。1988年,两中心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陆续与韩国、马耳他、埃及、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意大利、墨西哥、日本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还将在泰国、蒙古建立文化中心。至此,我国共批准设立15个驻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个布局,符合我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战略,既兼顾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地域分配,也考虑到我国经济支持能力,比较符合我国国情。2001年以来,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驻开罗、巴黎、马耳他、首尔的文化中心已先后落成并对外开放。今明两年,德国柏林和蒙古乌兰巴托中心将正式启用。曼谷中心的设计招标工作已经开始。中俄、中日互设文化中心的谈判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孙家正指出,文化中心的建设是一种配合外交工作、向外国传播本国文化、扩大影响、树立国家形象的国际通用手段。根据中央赋予文化中心的主要任务,文化部确定了驻外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即“服务于主流社会公众的中国信息服务中心,以满足驻在国青少年了解中国情况、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技能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培训中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驻在国主流社会公众、兼顾普及和提高的中国文化活动中心”,同时要求各驻外文化中心在工作中“因地、因时制宜,不唯大规模活动;形成大局合力,不唯本部系统活动;调动各种资源,不唯国内来团。形成规模适度、服务大局、保持频率、常有常新的文化活动局面”。
孙家正说,在工作实践中,各驻外文化中心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和国内建设两个大局,立足大文化,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利用自主场地不间断地开展对外工作,活动内容涉及艺术、教育、影视、体育、民俗、经济等诸多领域,加之汉语教学培训、图书馆(信息)服务和影视放映等日常活动,为全面介绍中国搭建了大文化平台,形成了“长流水、不断线”的工作格局。2003年至2007年上半年,各驻外文化中心开展活动842起,仅今年上半年就达180余起,每个中心月均5起;各类培训班注册学生达13711人次;影视放映1460场次。这种稳定、不间断的文化活动方便了当地公众,“把中国文化送到了家门口”,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欢迎。
孙家正说,在保持活动不间断的同时,各驻外文化中心在提高活动质量方面下功夫,根据不同国情,加强品牌活动的开发与建设,如毛里求斯中心的春节演出,贝宁中心的“三八”妇女节联欢活动,开罗中心的“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赛,巴黎中心的“春之旋律”音乐会和“中国戏曲节”,马耳他中心的春节庙会活动,首尔中心的“春季学员汇报演出”和“中华缘中文大奖赛暨征文大赛”等。从2003年开始在各个中心举办的“发现中国”系列讲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科技、医学、戏剧、电影、艺术等,在当地引起了积极反响,成为当地群众期盼的定期项目。此外,各驻外文化中心还发挥扎根于当地的优势,通过推出友好人士的展览、演出、讲座等,大力鼓励和培养了驻在国民间的对华友好力量。
孙家正还在会上介绍了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的有关情况。目前,我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派驻人员编制257名。各驻外文化处(组)努力推动与驻在国开展文化交流,积极向驻在国推介中华文化,为国内的文化产品和项目进入当地牵线搭桥,提供信息。许多处(组)还在当地创建了中国文化节、文化月、文化周等长效外宣品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