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共叙鱼水情。海南省近年来扎实开展各项双拥工作,深入推动群众性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驻琼军警部队的全面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地方对部队建设倾注热情
近年来,海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把关心支持部队全面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部队建设解难题、办实事。仅2006年一年,全省各级政府就先后拨款3000多万元,帮助驻军维修营房、修建道路、完善基础设施,支持部队教育战备训练、科技练兵,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各市县无偿划拨土地,拨出专项资金修建人武部、预备役部队营房和训练基地,解决了部队战备训练上的难题。各地还安排专项资金,奖励立功受奖官兵,鼓励官兵安心服役。
此外,各地还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等活动,举办电脑培训班、周末文化夜校等,培训高素质军事人才。不少市县把驻军的文化学习纳入成人教育轨道,从师资、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官兵自学成才创造条件。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省商业学校、琼州大学等院校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为部队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000多人次。我省近年来开展的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全省共捐赠各类图书2万余册,援建和充实军营图书室400余个。
政府优抚优属措施落实处
全省各级政府在千方百计安置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同时,还通过政府指令性安置、办理劳动关系托管、购买社会保险、帮扶自主择业等措施,帮助随军家属解决就业困难。此外,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在许多市县都享受优惠政策。
近年来,各市县把解决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和住房困难等问题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建立完善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抚恤补助标准,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达到或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2006年,各市县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2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改建了住房。同时各地通过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优抚对象优先纳入低保范围,开展优抚对象大病医疗救助,组织优抚对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和开设优抚诊所等措施,有力地缓解了优抚对象的生活难、看病难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市县及时将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列入财政预算,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义务兵家属给予普遍优待。目前,全省在乡红军老战士、老复员军人、军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面都达到了100%。
部队在地方建设中展风采
驻琼军警部队广大官兵把支持地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为拥政爱民的实际行动,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挑重担,树立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海南省各地创建文明生态村,离不开驻琼军警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据统计,部队或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建设的文明生态村达1800多个。海口市美兰区辖区驻军18个单位认真总结在该区演丰镇开展“区片联创、军民共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经验,将其经验推广到236个文明生态村,使一个文明生态村长廊基本建成。
驻琼部队官兵还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和公益事业建设。2006年4月17日至5月14日,省军区部队2000名官兵参加了海口市 “两湖四沟”和美舍河的清淤工作,共完成清淤总量约15万立方米。近年来,武警海南总队组织力量参与了省、市的35项重点工程和83项公益事业建设。
官兵于扶贫帮困中见真情
在扶贫帮困中,也写下了驻琼军警部队的无限真情。
驻琼军警部队在助学活动中,部队每个团以上单位对口帮扶一所小学,每位团以上干部资助1至2名贫困学生。省军区部队近年来共捐资修建、共建军民希望小学11所,结对帮助1662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武警海南总队组织官兵成立宣传小分队,深入偏远农村,热情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组织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给村民传播科学种田的技术和指导脱贫致富的门路。几年来,宣传小分队官兵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先后深入到8个县(市)的96个村寨作宣传,受教育群众近万人。
2006年,海南公安边防总队深入开展访贫问苦、访疾问难、访外(外来人员)问弱(弱势群体)等活动,共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达2.62万次,受惠群众达3万余人。今年,边防总队实施关爱无助儿童工程,集中救助孤儿、无助儿童,全省有230多名无助儿童得到边防官兵的关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