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总结工程建设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巩固建设成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工程五省(区、市)的有关同志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召开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九次省部联席会暨现场会,通过实地考察项目建设的情况看,工程进展顺利,项目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一、正蓝旗巴斯海嘎查项目进展情况
正蓝旗那日图苏木巴斯海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草场面积8.86万亩,原有人口91户、298人,人均草场面积297亩。前些年,有限的草场资源难以支撑牧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致使草场超载过牧,加之连续遭受旱灾,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流沙面积逐年扩展,沙丘间草场的植被盖度不到30%。
2003年,该嘎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生态移民,对全部草牧场实行全年围封禁牧,牧民们处理掉羊和原有土种牛,有75户、260人转移搬迁到具备通电、通讯、通路条件的207国道边,户均建住房36平方米,建暖棚2625平方米,配套建设400亩高产饲草料基地,养起了优质高产奶牛,有16户、38人从事起了二、三产业。
到2006年底,移民户奶牛饲养规模由转移之初的177头发展到530头,户均达到7头,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1550元增加到4700元,比全盟牧民平均收入水平高491元。围封草场得到有效恢复,沙丘间平坦地段草场植被盖度恢复到70%以上,灌木柳得到更新复壮,高度达1.5-2米,产草量由2003年的60斤/亩提高到2006年的240斤/亩。2006年,牧户从围封草场打贮的青干草,除满足全嘎查奶牛舍饲需要外,还能向外出售,全嘎查靠卖草收入30万元,户均3290元,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生态移民项目,锡林郭勒盟将浑善达克沙地内人口密度大、人均草场面积小、生态严重退化沙化地区的牧民转移搬迁到具备“五通”(通常电、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条件的地区或城镇周边,从事奶牛饲养、牛羊育肥和苗木饲草蔬菜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引导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2000年以来,全盟累计实施生态移民9227户、42572人,对生态移民迁出区草场实行了围封禁牧。通过几年的退牧封育,转移禁牧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正蓝旗古日图嘎查项目区简介
正蓝旗古日图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北缘带,面积8.32万亩,其中夏季放牧场面积2.7万亩,人口151户、503人,人均草场165亩。由于长期以来对夏季放牧场的过度利用和干旱少雨,导致这块夏季放牧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流动沙丘逐年扩大,到2000年已达到70%以上,平均植被盖度不足10%。
2001年,该嘎查夏季放牧场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治理面积2.7万亩,采取封、飞、造、管相结合的建设方法,建设期内禁牧、禁樵、禁采。首先进行整体围封,全面禁牧。在风蚀沙化严重地段设置黄柳再生沙障8600亩,占到项目区面积的32%。按沙地原生植被分布情况,以灌为主,乔灌草结合,选用稳定性强,且有经济价值的杨柴、榆树、沙蒿、沙打旺、草木樨按一定比例进行飞机播种。提早做好种子检验、净选和包衣拌种等工作。播前、播后两次羊群趟踏,促进种子覆土。播后及时进行出苗调查,重点地段采取大白柠条等树种进行人工补植、补播,实行草原监理部门和苏木、嘎查、牧户四级共同管护。2005年,经正蓝旗草原监理部门监测,项目区流动、半流动沙地植被盖度达到80%,植物群落开始向原生植被演替,成为该嘎查的饲草料基地和采种基地。目前,项目区年产草量可达200多万斤,其中打草90万斤,可采集杨柴、沙蒿种子8000多斤,经济效益达50万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锡林郭勒盟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大对浑善达克沙地内失去自然恢复能力的流动沙地的综合治理力度,共安排封、飞、造项目386万亩,项目区设置黄柳再生沙障35万亩、7000万延长米,林草植被盖度普遍增加40%,使460万亩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得以固定。近两年,早期的项目区已经能采种、采条和打草利用,年产饲草达到1.2亿斤,林木种子采集能力达到50万斤,采条能力1亿斤,有力地促进了沙区生态好转、牧民增收。
三、锡林浩特市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区简介
沃原奶牛场是一家隶属锡林浩特市政府的以奶牛养殖和饲草料种植为主的国有农牧场。现有职工410人,其中管理人员15人、饲草料基地技术人员60人,其余职工分户专业饲养奶牛,户均达到11头,人均纯收入9740元。奶牛场建有大规模集中连片饲草料基地,是全市的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始建于1999年。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共建有水源井64眼,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有节水灌溉设备指针式喷灌机17台,控制面积1.7万亩,卷盘喷灌机12台,控制面积0.3万亩。配套农机具86台(套),田间防护林1300亩,田间作业路20千米,铺设输水管道30千米,输变电线路40千米,水、草、田、林、路配套齐全,是锡林浩特市较大规模的饲草料基地之一。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新打水源井7眼,建设基本草牧场9000亩,其中节水灌溉饲草料地3800亩,田间防护林1000亩,配备机械设备44台(套)。
饲草料基地每年种植青贮玉米1万亩,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平均亩产5000公斤以上,年产青贮玉米5000万公斤。基地发挥规模化、机械化的优势,常年保持以每斤7、8分钱左右的低价供应锡林浩特市城郊奶牛养殖户的饲草需求,并辐射周边旗县牧民,为锡林浩特市及周边地区推行舍饲禁牧、抗旱防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锡林郭勒盟按照“种植一小块、围封一大片、集约经营抓改良”的生产经营模式,把发展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当作保护生态、牧民增收、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来抓,坚持以水定点,以水定规模的原则,根据各地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建设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在条件较好、适宜建设大面积饲草料基地的地区,以打深机井为主,建设适度规模的人工草地和高产饲草料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和防护林带,采取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浑善达克沙地,利用浅层地下水,以打塑料管井、筒井等小机井为主,建设20—50亩规模的灌溉饲草料地,实行固定半固定式的喷灌,采取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管理模式。目前,全盟共建成牧区节水灌溉高产饲草料地59万亩,每年可产青贮玉米及优质牧草20亿公斤左右。这些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投入使用,为巩固沙源治理成果、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实践证明,在草原牧区水土条件适宜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稳定生产充足的饲草料,是防灾抗旱和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草原生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四、锡林浩特市哈尼乌拉嘎查项目区简介
哈尼乌拉嘎查位于锡林浩特市区东15公里处,草场面积57.75万亩,原有户数124户、438人,现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户53户、197人。这一区域属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草原地势平坦、开阔,植被主要牧草以羊草、针茅、披碱草等禾本科牧草为主。
近年来,该嘎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水源井21眼,暖棚6774平方米,集中连片建设基本草牧场2164亩,草场全部实现了围栏化。通过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草场力度,促进转移牧区人口、草场流转、划区轮牧、牲畜结构调整,初步走出了一条改善草原生态和提高牧民收入的“双赢”路子。
该嘎查把加快转移牧区人口作为一项保护草场、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城郊优势和工业项目建设机遇,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转产转移和稳定增收,累计转移牧区人口71户、241人,其中46户从事奶牛养殖,25户从事二、三产业。
为了切实加强草场管理,该嘎查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和春季休牧制度,制定实施了《哈尼乌拉嘎查草牧场流转办法》,促进牧户草场向畜牧业经营能手集中,建设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全嘎查流转草场22.5万亩,现有牧户户均经营草场从4657亩增至1.09万亩,有19户牧民经营草场面积达到了1.5万亩。对11.5万亩草场实行了围封禁牧,建成全嘎查统一的打草场,占全嘎查草场面积的20%。规模经营户户均增收1.62万元,人均增收4397元。随着留在嘎查牧户的减少,嘎查牲畜头数也由1999年的5.7万头只压减到3.46万头只,进而减轻了草场压力,实现了草牧场的合理利用。
积极推行划区轮牧,划区轮牧草场面积11.1万亩,占全嘎查放牧利用草场面积的24%,其中,有邻近居住的8户牧民整合6.8万亩草场,联户开展了划区轮牧,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划区围栏,统一开发水源就近利用,统一轮牧技术标准,统一种植高产饲草料地,统一围封打草场,统一订单和分户管理,共节约建设资金52.6万元,划区轮牧成本由每亩12.74元下降到4.9元,降低62%。初步实现了八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草场;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有利于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休牧问题;有利于节省牧区劳动力,解决牧区雇工问题;有利于调动牧民调整畜群结构,推动牲畜改良、提高牲畜个体产值的积极性;有利于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之路的有效途径。
大力推进畜种改良,牛的改良比重达到9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5个百分点,小畜良改比重达到9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6个百分点。大力调整畜群结构,日历年度母畜比重达到8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小畜繁成率达到100%,大畜繁成率达到80%。加快推进畜牧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依托龙头企业培育肉羊肉牛专业协会2个,使53户牧户全部发展为会员,推行接冬羔早春羔和订单畜牧业,不断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同时,嘎查鼓励牧民组建家庭旅游点、马业协会、草业服务队等,引导牧民就地转产从事多种经营,提高工资性收入。通过招商引资在建的股份制混凝土搅拌站预计8月初投产,年产量30万立方米,可安排嘎查牧民 30人就业,每年为嘎查创收100余万元。结合老城区改造工程,正在规划建设生活经营一体化的牧民新区,通过组织牧民进城从事蒙餐经营、民俗表演和服饰、马头琴等民族工艺品制作,实现生产多元化,生活在城市。
2006年,该嘎查草场植被盖度比200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长了近10厘米,亩产鲜草增加30%,草场退化、沙化情况得到了初步遏制。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牧民户均收入达到1.9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5597元,其中有35名牧民直接或间接参与附近工业企业建设,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为企业打工收入)。嘎查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