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种植大蒜,西藏乃东县4047户农户2006年总收入达到1366万元,户均增收3375.34元,其经济收入是种植小麦、青稞的3.5倍。尼玛县2006年饲养绒山羊43.45万只,全县山羊绒人均收入826.96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92.38元的30%,山羊绒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这些仅仅是西藏自治区农牧民靠发展特色农业增收的一个缩影。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坚参在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做工作汇报时指出,特色农牧业已成为西藏自治区“三农”工作的亮点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2006年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到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7.21%,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0.23%来自特色农牧业收入。
2004年至2006年,自治区在全区7地市、65个县(市、区)安排实施了特色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等8大类102个建设项目,带动和辐射农牧业人口64万人。2006年,西藏自治区特色农牧业实现总产值7.08亿元,实现总收入5.31亿元,特色农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特色农牧业的快速发展扩张了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经济总量,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西藏自治区农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75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32%,年均增长8%,特色农牧业产业产值所占份额达到10.42%;全区GDP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51.04亿元,其中特色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7.21%。
第一产业增幅创造了历史新高,特色农牧业成为主要增长因素。
特色农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改善了生产条件。2006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5元中,有238元来自特色农牧业收入,占10.23%;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有660元来自特色农牧业收入,其比重高达27%。与此同时,特色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牧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特色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藏自治区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催生了农牧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全区已涌现出一批“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主导产业+基地+农户”等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如林周县通过成立养鸭协会,2006年养鸭41万羽,获纯收入99.2万元,户均增收3.1万元,人均增收5276.6元。
在特色农牧业发展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坚持以特色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打造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以市场实现效益的良性互动机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优、特、新、稀产品。如阿里地区“金哈达”牌羊绒制品、那曲县“羌牛”牌乳制品、南木林县“艾玛岗”牌土豆等,这些极具西藏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受到了区内外市场的欢迎和消费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