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关注森林—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林业局局长
贾治邦
(2007年8月17日)
同志们:
森林历来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和讴歌对象,从古到今人类留下了许多以森林和大自然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今天,正式启动“关注森林—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各位文艺家的采风活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向各位文学艺术家参加此次采风活动和长期以来对林业的关注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林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施行,更是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林业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春节前,回良玉副总理在听取国家林业局工作汇报时强调指出:“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努力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切实负担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要充分认识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努力保障木材供给和发展林业产业,切实负担起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荣任务;要充分认识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努力增加就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切实负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
党和国家之所以把林业摆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林业肩负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关系地球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具体讲,林业关系着全球和国家的八大战略问题。
一是林业关系着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战略问题,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指出,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全球森林正从人类初期的约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国际著名科学家指出,由于大量森林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严重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将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英国著名生态学家戈德•史密斯称,当前的生态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十几年前,我国复旦大学的张薰华教授就曾提出,在大农业的排序中,应林字当头。他认为,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不好,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深刻地指出,“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所以,林业关系生态安全,关系人类的命运。
二是林业关系着气候安全。温室效应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最近,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5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工业化前的两倍,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将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提出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办法减排。直接减排就是各国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间接减排就是通过造林再造林吸收二氧化碳。森林是最大的“贮碳库”、最好的“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3吨氧气。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森林固碳,投资相对较少,效果十分明显,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重要成效。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必须在抓好工业减排的同时,高度重视森林固碳的重大作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为维护全球气候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林业关系着淡水安全。淡水资源安全既是世界也是我国面临的又一战略问题。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多、水少、水脏”。“水多”就是指洪涝灾害呈加剧之势,近500年以来长江约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而近50年来约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水少”就是指我国是世界上的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约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农村有43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田年均干旱面积达3.75亿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水脏”就是指我国水污染严重。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研究表明,我国森林共涵养水源3743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水库库容总量的75%;我国湿地维持和保存了全国96%的淡水。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水质有着明显作用,一片湿地就是一座良好的污水处理厂。加强林业建设,恢复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我国淡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林业关系着物种安全。物种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未来的财富。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人类就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并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对人类来说,这将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据专家测算,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有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识它之前,就携带着它们特有的基因从地球上消失了。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物种安全,已成为全球和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库,地球50%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保存着地球生命系统中最丰富的遗传基因。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保护森林资源,对于保护好珍贵的物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林业关系着能源安全。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位居世界第二,2005年能源消耗量已达22.2亿吨标准煤,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会更高,但全球化石能源正日渐枯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十分必要。生物质能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占生物物种50%以上和占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其可再生性,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现实选择。目前,美国、瑞典和奥地利的生物质能已分别占本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6%和10%,德国木质能源在其全部能源需求量中占2.5%,占发电能源的6.5%。据调查测算,我国现有林木中,可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吨,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可培育能源林2亿亩,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加快发展林木生物质能,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十分重要。
六是林业关系着木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木材等林产品的供应问题日益突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累计消耗森林资源达130.12亿立方米,接近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的总量。“十五”期间,全国年森林蓄积消耗的总需求量已达5.5亿立方米,国内供给量为3.65亿立方米,缺口近2亿立方米。为了弥补缺口,我国年进口木材类产品折合原木已由1995年的3408万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41亿立方米,进口用汇由1995年的4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07亿美元,为10年前的4倍多。据预测,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年森林蓄积消耗的总需求量将达到7亿立方米,而国内最大供给量只能达到4亿立方米,缺口3亿立方米。靠进口解决我国的木材需求问题,是十分困难和不可持续的,也是国际木材市场难以承受的,必须立足国内43亿亩林地解决13亿人口的木材需求问题,这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惟一选择。
七是林业关系着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我国长期的战略问题。从我国国情考虑,要满足未来粮食需要,仅靠现有耕地是难以支撑的。更何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已是必然趋势。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林地、树种资源,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木本粮油植物100多种,大规模种植的主要有枣、板栗、核桃等,总面积接近1亿亩,年产量达102亿斤。目前,我国还有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土地约2亿亩,如果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增加木本粮食产量250亿公斤。木本粮油大部分都种植在丘岗山地上,不占用基本农田,培育成本低,绿色无污染,一次种植多年受益,而且市场潜力大、营养价值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八是林业关系着社会就业与和谐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林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就业容量大,是解决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我国有43亿亩林业用地,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同时,我国有4万多个物种,其中很多物种可以开发成大产业,就业潜力十分广阔。仅25亿亩集体林业用地,按每户经营50亩计算,就可使5000万农户、2.5亿农民得到最适宜、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实现安居乐业。这对于我国缓解就业难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总之,林业已经成为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不少地方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将林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来认真考虑、超前谋划,从思想上、政策上、投入上,对林业建设给予更大支持,让其为维护全球和国家生态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
根据林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林业的总体思路。简而言之就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提升林业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林业三大效益,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现代林业,就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就是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就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林业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旗帜、方向和主题。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把握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人民;二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三是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发展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用科学的理念促进林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的文化,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引领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生态文化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智的舞台。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生产生态文化产品创造良好的条件,共同推进生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让其为促进林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
(一)充分认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仅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全面推动现代林业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讲话时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森林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也孕育了灿烂悠久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录了人们对森林和大自然的认知过程与适应过程,其精髓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充分体现着和谐、协调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赋予生态文化以时代精神,对于建设和谐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础。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对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开发利用自然,引领人类尽快迈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林业在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林业的文化功能。这一目标任务的提出和确立,完善了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丰富了林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优化了林业建设的整体布局,实现了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社会的多需求。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可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森林、热爱林业的良好风尚,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生态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态文化的生命源泉。要通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让这种价值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要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随着生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有政治化、经济化的趋向。我国的森林碳汇、木材需求、濒危野生动物进出口等,已成为国际敏感话题,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形象。要通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积极宣传我国林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消除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误解与偏见,切实维护好国家形象。三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任何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生态文化的根基,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同时,又要结合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对生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充分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力量。四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态文化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弘扬生态文化,要始终立足于林业工作的实际,面向林业和生态建设的火热实践,紧紧依靠群众,不断增强生态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当前要抓住四个重点。一要深刻反映林业在全球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要着力宣传林业对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物种安全、淡水安全、能源安全、木材安全、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使人们真正认识人类生存离不开森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二要深刻阐释森林的特殊功能和生态文化的内涵。要通过深入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吸附尘埃、清洁空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特殊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森林文化素养。不仅要阐释森林文化的内涵,还要阐释竹文化、湿地文化、花文化、草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的内涵,让人们逐步形成爱花、赏竹、品茶和关爱湿地、关爱野生动物的高雅情操和生态道德。三要深刻揭示破坏生态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仅要深刻揭示保护生态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还要深刻揭示破坏生态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的巨大危害,催人警醒,让人震动,使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四要深入宣传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要塑造一批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用先进事迹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用榜样的力量推动生态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生态文学作品。
同志们,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文学艺术创作,生态文学创作也离不开火热的林业建设实践。希望各位著名文学艺术家通过这次采风活动,创作出一批以林业为主题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为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预祝“关注森林—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