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郑国光出席中国首届生态小康论坛并做专题发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22日   来源:气象局网站

    8月22日上午,由《求是》杂志社主办的2007年中国首届生态小康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就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做了专题发言。

郑国光出席中国首届生态小康论坛

    郑国光指出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变化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烧的使用,很可能(90%以上)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以北方增温最为明显,例如内蒙古近50年增温2℃以上,从1986~2006年,我国连续出现了21个暖冬。气候变暖使得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繁发生。

    郑国光还指出,地球上有九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全球变暖有关。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强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环境安全等构成重大影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就应对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与环境影响的对策建议,郑国光强调要切实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气象部门将加紧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力争准确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生成发展趋势、总体强度及影响区域,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气象灾害综合应对能力。

    高度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降水、蒸发等的变化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科学指导生态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极端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测和调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减轻灾害性天气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切实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研究气候变暖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加强农业和生态气候区划,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途径及农业生产力布局。对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影响范围扩大或提前爆发问题,各地也要及时研究对策措施。

    逐步减缓放牧强度,恢复草地生态功能。北方草原区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确定载畜数量尤其是内蒙古东部、新疆、青海、西藏等遭受严重旱灾的草地生态环境更为脆弱,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趋势,科学调整草地承载力标准和放牧强度,做好2007年度及以后的草畜平衡工作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持续保护森林,加强森林灾害预测与防控。要增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的预测与防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冬春林地看护、防火、夏秋封育、保养,以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绿洲生态安全。高度重视降水变化、冰川退缩和积雪融合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主要河流年、季径流和重要区域水资源总量的影响。以绿洲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来限制绿洲的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并寻求自然恢复,保证绿洲生态安全。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林地、草地、湖泊、河流等要严格保护,尽量确保少占甚至不占;加强城市局部生态建设,加强屋顶绿化和空地绿化,改善城市小气候;加强城市科学规划,严格依据气候条件确定城市人口、交通、工业等的承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和科普工作,动员广大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并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保护气候、生态与环境的科学意识。只有每一个公民的日常行为更加符合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更加有利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部门将继续致力于为防灾减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气象保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参加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撑,为普及气候变化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候变化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会上,内蒙古气象局申报的《内蒙古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获得2007年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重点推荐的生态技术”。 (汝凤军) 

 
 
 相关链接
· 郑国光致电湖南指导防御“圣帕”的气象服务工作
· 部门领导综报李金华作报告|郑国光慰问一线人员
·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慰问防台一线预报服务人员
·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会见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