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精神,投资1.5亿元,为全省5万个行政村安装农业信息化专用终端——农村信息机,实现送信息下乡、进村、入户。这些农村信息机近期在四川省抗洪救灾中大显身手,其集成的短信、远程广播等移动信息化功能发挥巨大作用,在第一时间将汛情传递给群众,为抗洪救灾赢得了时间。
7月3日,达州渠县防汛部门通向群众发出第一条短信,称一场大洪水很快就要到来。随后的几天里,又先后发出6条手机短信,告知洪峰的具体位置、态势、预计何时到达渠县等信息。重要的汛情预警信息,让农民们在特大灾害面前不再茫然无措。城镇居民在收到信息后及时准备,购买了饼干、矿泉水、蜡烛等物品。洪峰到来后,水电气被切断,事先储备的物品起了大作用。
渠县三汇镇白塔村在洪灾中受灾最为严重,整个村落变成一片汪洋,2500多人的村落,1800多人受灾。在那一场抢险战斗中,由于农信机的及时“广播”,使全村的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洪灾中无一人伤亡。白塔村村主任肖道荣说:“两个多月前才安装的农村信息机在此时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渠县南大街一位居民开商店,每接到一次短信汛情通报就将家中的财产向高处搬。就这样先后搬了3次后,上万元的财产得以保全。
据统计,遍布达州渠县农村的130台农村信息机共收发汛情短信上万条,高音喇叭广播上千次,让近20万村民受益,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普遍欢迎与称赞。
农信机在这场汛情当中展现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新华社、路透社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7月10日,新华社从四川渠县发出专电《短信、喇叭、脚板丫:中国特色救援体系在抗洪中发挥巨大作用》进行报道,先后被路透社、中国日报、新华网、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等媒体采用,新华社记者在电文中说“四川渠县的15万人在一场凌晨时分突然袭来的洪水中全部安全脱身,这归功于当地政府通过手机短信、高音喇叭以及挨家挨户敲门等或现代或古老的方式及时发布了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