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李成玉:继续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搞好综合开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3日   来源:河南日报

    9月12日,河南省政府在驻马店召开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座谈会,总结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成效和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河南省长李成玉在讲话中强调,在河南省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的形势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更加注重支持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更加注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强化责任,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力求规模效益,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河南省副省长刘新民出席会议并作具体部署。河南省直有关部门、有关省辖市政府负责同志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出席会议。

    学习借鉴农业综合开发的好经验好做法

    9月12日上午,李成玉、刘新民和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西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情况。西平县是2005年省政府确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通过连续两年的集中开发,改造中低产田7.6万亩,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

    2006年建成的西平县焦庄乡项目区,总面积1.3万亩,平整的生产路旁栽植着成排的杨树,纵横相连的排涝渠道护卫着成片的农田,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收获在即。据该县负责同志介绍,该区域低洼易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经过综合治理后已成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李成玉走进大王庄村的玉米示范田,详细询问玉米品种、播种面积、产量、市场价格等,农民冯志全高兴地告诉省长,今年尽管雨水大,但由于排水渠道畅通,没有形成涝灾,加之换种了新品种“郑单958”,每亩增产400多斤,乡亲们都说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好处。李成玉听后十分欣慰,并对随行的农业科技专家说,河南从省到市县都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育种科研所、育种专家,不断培育并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适应性强的优良新品种,不仅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对稳定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项目区可以看到,农业综合开发既大幅度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今后要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重点瞄准中低产田,集中资金、规模开发、梯度推进。

    西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利用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支持农民购买玉米收割机械和秸秆还田机械。在重渠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李成玉一行察看了玉米机收现场演示。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只见一台台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秸秆还田一次完成,省时省力。李成玉详细询问了农机补贴、收割费用等情况,当得知每亩地机收只需60元,比雇人收割还便宜时,他高兴地说,通过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增加了土壤有机物含量,培肥了地力,为农作物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广泛推广。他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做好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工作,引导更多的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西平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90万亩,产量近40万吨,该县引进山东鲁洲集团落户当地,建起了玉米深加工企业,年转化玉米30万吨,仅此一项带动农民年增收1200多万元。李成玉一行深入鲁洲生物科技西平分公司,察看生产经营情况。当得知该企业投资2.2亿元的一期工程仅用5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他称赞说,这个项目建设速度快、标准高,抢占了市场先机,赢得了良好回报,是一个富县兴农的好项目。他提醒企业负责人,要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玉米的综合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始终把污染治理放到重要的位置,做到达标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在听取驻马店市和西平、邓州、封丘等市县的典型经验介绍后,李成玉指出,从2005年起,集中全省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连续三年扶持24个产粮大县,着力打造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河南省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从两年多来的实践看,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各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按照省里的部署,科学规划,周密部署,把项目区选择在中低产田面积数量大、集中连片的区域,且远离县城和工业集聚区,确保建成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长远性、稳定性;积极整合各类农业资金,切实加大项目投入,生产道路、灌溉、排涝、田间林网等同步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开发项目必须经专家评审、评估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全面推行田间林网、机井、桥涵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建后工程管护,落实管护主体,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能长期发挥效益;坚持政府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李成玉进一步指出,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在油料、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连续突破900亿斤、1000亿斤大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对中低产田进行了集中连片开发。事实证明,推进中低产田的集中连片开发,既避免了过去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分散、效果不好的弊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也有利于建立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今年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夏粮比上年增产17.2亿斤,占全省夏粮增量的74.8%,充分证明了我们制定综合性指标,科学选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的做法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发展突破口,也有利于形成整体开发的浓厚氛围,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既定发展思路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够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李成玉指出,构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走集约发展道路,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产品链条,提高附加值;四是完善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五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构建生态农业、高技术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河南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解决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必须扭转“农业就是包袱”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抓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全社会关注“三农”的良好氛围,继续强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切实搞好下一阶段农业综合开发

    在部署下一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时,李成玉强调,从2008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集中资金支持24个重点县实施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各重点县要严格按照省里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创新管理体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形成开发合力。各重点县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感,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突出重点,一抓到底,务求实效。(记者 朱殿勇 王大庆)

 
 
 相关链接
·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正在得到恢复和提高
· 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 河北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以稳定粮食产量
· 黑龙江粮食生产实现突破5年贡献商品粮890亿公斤
· 连续3年增产 我国粮食生产正在出现重大转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