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今年夏粮比上年增产17.2亿斤,占全省夏粮增量23亿斤的78.4%,真正成为河南的“粮仓中的粮仓”。
从2005年开始,河南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连续三年投入到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实行规模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截至目前,2005年、2006年项目区各项投资及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两年累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83.5万亩,新打和修复机电井2.37万眼,改良土壤107.2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7.57万千瓦,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67.9万亩。粮食核心区成为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正阳县雷寨乡是内涝灾害最严重的乡,经过连片开发的8万亩项目区,沟渠相连,排水畅通,农作物没有受淹,且长势良好。
太康县项目区是当地有名的“三大洼”,经过治理开发后的项目区成为良田,7.6万亩秋作物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今年在小麦灌浆的关键时刻,24个县全部启动了水利设施,为重点县小麦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统计,已建成项目区两年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5亿斤,夏粮平均亩产945斤,比全省平均亩产775.6斤高169.4斤,比开发前亩平均增产234.6斤。浚县、夏邑、虞城县等不少县粮食核心区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
农业科技支撑有效提升
河南每年用于24个县项目区的科技示范推广资金达到1600多万元,平均每县66.7万元。在项目区示范普遍推广郑麦9023、豫麦949、豫麦202、周麦14等小麦新品种和豫农202、豫农998、郑单851等玉米新品种、新技术110多项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10万亩,建设良种繁育基地6.7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两年来项目区农民种植业年增加收入3.62亿元,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多元。 (记者朱殿勇董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