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以来,四川、安徽、湖北、江西、重庆等地持续强降雨,引起严重洪涝灾害,进入8月,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又遭受台风“圣帕”袭击,一时各地洪水肆虐、灾害频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面临巨大威胁。在大灾面前,遍布乡村的村村通电话工程设施充分发挥了生命线和信息桥作用,为灾情预报和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农村信息机在抗洪救灾中显身手。四川村通工程投资1.5亿元,在汛期到来前为全省5万个行政村安装了农村信息机。7月3日,达州渠县防汛部门通过农信机向群众发出第一条汛情预警,居民及时购买了生活必需品。洪峰到来后,水电气和交通被切断,事先储备的物品起了大作用。渠县三汇镇白塔村在洪灾中受灾最为严重,2500多人的村落变成一片汪洋,由于农信机的及时“广播”,使全村的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洪灾中无一人伤亡。白塔村村主任肖道荣说:“两个多月前才安装的农村信息机在此时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渠县南大街一位居民开商店,每接到一次短信汛情通报就将家中的财产向高处搬。就这样先后搬了3次后,几万元的财产得以保全。据统计,遍布达州渠县农村的130台农村信息机共收发汛情短信上万条,汛情短信接通高音喇叭广播上千次,让近20万村民受益,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普遍欢迎与称赞。
农村信息机在这场汛情当中展现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新华社、中国日报、路透社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7月10日,新华社发出专电《短信、喇叭、脚板丫:中国特色救援体系在抗洪中发挥巨大作用》进行报道,电文中说“四川渠县的15万人在一场凌晨时分突然袭来的洪水中全部安全脱身,这归功于当地政府通过手机短信、高音喇叭以及挨家挨户敲门等或现代或古老的方式及时发布了预警。”
二、村通工程无线网络成为郧西防汛的有力保障。湖北郧西县在7月28日、8月9日,连续两次遭受特大暴雨洪水袭击,暴雨造成河水猛涨,交通、电力、有线电话全部中断,马鞍关水库随时有溃坝决堤危险。在失去对外联络关键时刻,村通工程建成的无线通信网络3小时内紧急启用,在县抗洪指挥部与上级部门、各乡镇、以及水库之间保持了通信联络畅通,最终全县安全度过危险期。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评价村通工程设施在防汛抗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特地决定动用政府防汛经费,利用村通工程无线网络构建郧西全境防汛通信指挥系统。
三、蚌埠移动“农信通”平台搭建抗洪抢险“信息桥”。淮河大洪灾期间,安徽蚌埠移动分公司为每个县防汛指挥部捐献了一部农村信息机,建成蚌埠移动村通工程“农信通”平台。各县的农村信息机极大地方便了抗洪抢险通信联络,使得防汛指挥部成为机动高效的“移动指挥中心”。农信通平台开通了“防汛救灾信息频道”,免费向灾区手机客户发送气象、救灾等信息,指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利用农信通平台为政府防汛办公室提供灾情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将灾情预警信息以短信形式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农村信息机上,再传输到远程广播上,通过乡村喇叭传递汛情。“别小看这农村信息机,它还真管用,没有这个信息机之前,我每天的嗓子都喊哑了。”五河县临北抗洪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移动农村信息机在灾区的使用,为淮河抗洪搭建了一座快捷的“信息桥”。
四、江西赣州7.26特大洪灾:村通工程维系命脉。受强热带风暴“格美”影响,从7月25日到26日上午,江西赣州的上犹、龙南等地遭受强降雨袭击,6个乡镇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情况非常紧急。而维系灾区内外联系的村通工程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通信多处中断。赣州电信快速反应,一边派出干部职工连夜顶着大雨奔赴野外,在风雨中摸索着抢修冲断的光电缆;一边请求省电信公司火速调集海事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等应急装备赶赴受灾地区,优先保障抗洪通信。经过一昼夜的奋斗,通信全部恢复,并利用村通工程设施为赣州抢险救灾总指挥部架设开通了25部直通指挥电话和4条至北京、南昌等地的长途专线电路,为每个乡镇指挥部安装一部专用电话,累计重新布放光缆20余公里。“村村通”电话设施保障了灾区通信联络的畅通,成为抗洪救灾的通信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