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已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区。9月23日来自重庆市环保局的消息称,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在批文中,国家环保总局明确表示:将在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完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及河流污染整治等六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到2020年,使重庆市在实现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础上,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按生态环境特点对“一圈两翼”进行功能区划
《方案》提出,分“一圈”和“两翼”两个模式,对生态环境进行功能区划。原因是:未来5年随着重庆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圈”的环境容量急剧增大,而三峡重庆库区为国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又有限,到2020年要基本解决生态环保城乡二元矛盾突出这一问题,“一圈”和“两翼”就要按不同的生态模式发展。
那么,这两个模式分别是什么样?
据介绍,“一圈”模式就是,主城九区不简单推行“退二进三”政策,而将会对属地污染型企业强制性关闭;同时其市政管理、设施建设及维护、都市园林绿化等技术,包括社会资本的投入都将辐射其余区(县),以提升“一圈”的环境质量。
“两翼”模式是,“两翼”要以资源助推“一圈”的快速发展,同时以生态建设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其中,万州、黔江以自身的现有产业技术和经济实力,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速周边县的人力等资源要素流动,加快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同时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应努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园林绿化,提升市民素质,周边县则重在生态建设,并因此获得国家补偿及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全市将有41个环境监测预警点
《方案》提出,重庆市拟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41个环境监测预警点,积极推进区县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全市环境监测和预警网络,提升城乡环境污染监控的应急反应能力。今后,只要一有污染,管理部门就能及时监测到并采取最快的处理措施。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方案》还提出,重庆市将实施“一圈”与“两翼”的协调补偿机制。今后,“一圈”将加大对“两翼”地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补偿“两翼”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支持其保护环境。同时,在发展方针上,“一圈”重点开发区侧重经济、人口聚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两翼”限制开发区侧重生态建设,为自身及“一圈”提供生态效益。
据重庆市环保局透露,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准备工作已经展开,拟在渝北张关镇、长寿区长寿湖镇、黔江阿蓬江开展林地、山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补偿示范,并将示范经验扩展到国家层面,总结推广。(王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