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晚,上海,晴空朗朗,清风徐徐。21时22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二○○七年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瞬间,焰火齐放,观众的激情被彻底“点燃”。当晚,在盛大的特奥会开幕式中,浓浓的中国元素贯穿始终,浓浓的爱心感动世界。
上海气象人为这场全世界智障人士的盛会成功举行奉献了独有的爱心与包容,用精细的预报、出色的服务展示了气象人的风采。
精细化尽显上海气象之魂
10月2日上午10时,上海特奥气象服务中心签发第23期《2007上海特奥会气象服务专报》,明确指出:特奥开幕式期间,上海体育场为多云间晴天气(云量在2~4成),温度在25~27度之间,人体感觉舒适。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焰火烟雾能快速消散,气象条件有利于开幕式的顺利进行。专报中还有详细的上海体育场分时段预报,气象要素预报,以及包括人体舒适度、空气质量、花粉浓度等的大气环境预报。
如此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源于精细化特奥会气象探测系统的构筑。为了确保特奥气象服务的圆满成功,一套全网立体探测系统早早的在上海布设完成。
这套全网立体探测系统的主要成员不仅有分布上海全市的125个自动气象站和210个雨量站等常规观测设备,还包括了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移动气象观测车等多种现代化观测仪器。
除了动用先进武器,全网立体探测系统还在观测密度上下足了功夫。开幕式场馆更是受到特别照顾。承担开幕式的八万人体育馆场内一层、三层和场顶看台,以及体育场北侧和南部高楼上分别架设了12套三层立体探测设备。此外,开幕式之前8小时,两辆移动气象车及一辆移动雷达车便进驻上海体育场,将收集到的气象要素实时传回市气象局业务大平台,供预报员分析使用。
贴身服务凸显立业之本
10月1日,气象保障人员进驻特奥会新闻中心提供服务,上海市气象局为特奥会精心“打造”的贴身服务又添新举措。
由于本届特奥会意义重大,加之参赛运动员的特殊性,特奥气象服务较过去的社会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更加贴身。
上海气象部门多次走访开闭幕式场馆,主动了解开闭幕式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服务人员入驻特奥会指挥中心,并从9月24日开始对开幕式场馆开展人工现场观测预报服务保障,每天专门安排2人到现场开展现场观测、预报,实现零距离、前后方互动的服务。
9月30日起,上海市气象局在指挥中心和新闻中心布设了两块气象服务专用电子显示屏,可以及时显示各类气象实况资料、预报产品以及气象视频节目;同时,在执委会、特奥会信息中心设立电子显示屏,播放全市天气实况信息、滚动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特奥会气象专题片。常规气象信息接入比赛场馆显示屏,重要天气专报直接分送执委会领导,一般气象报告通过电邮、传真、张贴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并通过短信随时向各级领导、管理工作人员等报告最新天气情况。
人工消雨开启盛会之门
10月2日上午,上海市区的上空云层密集,闷热的天气有点让人难受;下午,云层逐渐消散,为特奥会开幕式提供了良好的天气条件。
原来,为减少降水对上海市区的影响,10月2日上午,气象部门在上海西部的杭嘉湖地区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作业。
由于特奥会开闭幕式在露天举行,受天气影响很大。作为保障开闭幕式圆满成功的应急措施之一,人工消云减雨作业从8月下旬正式启动。气象部门多次召开协调工作会议。特奥执委会专门成立特奥会人工消云减雨作业指挥中心。空军,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等气象部门的人影力量将共同完成上海特奥会开闭幕式人工消云减雨工作。北京“奥运08”人工消云减雨作业队也专程来到上海支援特奥会开闭幕式人工消云减雨工作。
在江苏、浙江省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外围共布设了3道防线共13个火箭发射点。9月21日12时4架作业飞机也已到达无锡硕放机场待命,共有约25吨催化剂材料到位,准备实施人工作业。9月27日,作业飞机进行了首次本场飞行试验。
从9月28日起,气象部门已经在上海市区周边连续开展飞机人工消云减雨作业,截至目前已进行飞机作业7架次,最长的一次作业时间达到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