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第14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部长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举行,由交通部主办的此次论坛主题为“信息化促进和谐交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挪威、瑞典、美国、欧盟等的8位部长级官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智能交通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交流了智能交通发展的设想与目标。
中国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首先作了主旨演讲。“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翁孟勇指出,在交通运输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依靠信息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提高公众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降低货物运输与综合物流成本,增强经济活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今天,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交通发展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翁孟勇介绍说,中国一直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通信等高新技术改善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效率,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应用就是其中之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在中国已经从概念引入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应用系统建设、相关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有效地应用于道路运输管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城市交通管理、城市间道路交通管理、集装箱跟踪、港口管理、海事管理等领域。
“要让每个人感受到交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品质生活,同时更要面对如何减少占用和消耗宝贵的自然资源,减少交通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翁孟勇表示,中国正在制定一个从国情出发,既满足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巨大交通需求,又体现保障安全、最有效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影响的交通发展战略。
实施这个战略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实施这个战略的交通政策将把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规模投入,逐步转变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更加重视节能、节材、环保和土地、岸线的集约利用,重视发展交通循环经济。同时,中国还将致力于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减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公众的基本交通需求。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要通过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交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印度城市发展部部长阿杰·马肯在发言中说,印度的道路发展速度比GDP发展速度高,印度将推动GPS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同时推动大型项目的落实,如加强大型公司在推动智能交通发展方面的咨询服务。
日本国土交通省大臣官房审议官菊川滋说,日本已建立了机动车信息和通信系统,其中包括导航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日本还将推出一系列服务,如利用不停车收费系统支付停车费,为驾驶者提供道路实时信息,为出行者提供更方便的出行方式。
韩国建设交通部次官李春熙说,近10年来,韩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智能交通,制定了相关法规,建立了示范项目,其中向手机用户实时发布道路信息的调查系统今年将在韩国国内推广。
挪威交通与通信大臣利芙·纳瓦塞特介绍说,挪威开发了一些新的交通信息系统用于加强交通管理,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进行无缝衔接,保证每个用户在不同的交通运输环节进行便捷、无缝的转换。
瑞典企业、能源与交通大臣欧萨·托士顿松说,经济发展带来货物和人员流动的大幅度增加,同时也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并产生交通拥堵等问题,所以要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双赢。
美国交通运输部研究与创新局局长鲍尔·布鲁贝克说,美国已经制定了到2025年的远景规划,目标是提高发展能力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届时,人们可以看到,很多高速公路上都有实时信息提供,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可以无缝衔接。
欧盟委员会信息总司司长左贝尔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也会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成本。
部长论坛由中国交通部总工程师周海涛主持。论坛结束后,各国嘉宾共同参观了介绍智能交通领域前沿技术和应用设施的大型展览。《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