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生态文明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 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8日   来源:环保总局网站

    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胡锦涛15日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被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今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胡锦涛要求,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他认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

    胡锦涛的讲话在党代表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个理念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发展经济的抓手,是体现民生的窗口,在文化上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有一致性,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多吉说:“事实上,不论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还是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生态保护都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但‘生态文明’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来,是将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到了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环保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来自广东的代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东晓认为,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他说:“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广东,资源节约、治污减排已经成为当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2006年,这个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经济大省单位GDP能耗为0.77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93%。  

生态文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

    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高消耗重污染产业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地方政府官员对惟GDP增长论英雄观念的抱残守缺,对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一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无疑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而意识形态的产生,缘于整体社会文明的影响。传统文明形态的缺陷和束缚当前已暴露无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建立迫在眉睫。

    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仍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期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沿袭,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质增长带来的舒适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罔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在造就了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如果不能以生态文明及时予以矫正,则经济不能保障持久,社会无法达成和谐。

    在这样的物质文明的影响下,精神文明也在趋向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道路上每况愈下。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抛诸脑后,片面追求GDP,无视环境的破坏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威胁,充分暴露出他们在不健康的文明形态影响下,对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的漠视。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不仅需要我们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更需要我们转变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正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方式,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用符合统筹人与自然相协调要求的方式,调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以生态文明涵养我们的发展,涵养我们的社会,涵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是对改善民生、实现民主的高度关注,是建设政治文明、法律完备、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可以预见,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生态文明为我们创造了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谋求和谐,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为我们指明了文明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文明的手段:摈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生态文明,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链接
· 环保总局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收看十七大开幕式
· 商务部、环保总局发通知加强对出口企业环境监管
· 商务部 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
· 环保总局决定废止、修改七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 环保总局:加强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 环保总局对甘肃白银等五个地区解除“流域限批”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