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重庆大力推进“合同帮农”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合同帮农宣传资料13万份,制定了种子、农药、化肥、饲料、蔬菜买卖5种示范合同文本和20种参考文本,推广文本9万份;调解涉农纠纷60件,涉及金额187.37万元;查处涉农案件23件,涉案金额180万元;纳入帮扶范围涉农企业80家,签约农户15万户,签约订单23万份,订单签约金额20.5亿元。
一是摸清情况,确定重点帮扶对象。通过调查摸底,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重点农业项目、重点涉农企业作为“合同帮农”工作的重点对象。梁平、开县等地把优质再生稻、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和当地的种子公司、粮食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南岸、南川等地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把蚕桑专业合作社和竹笋加工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北碚、铜梁则把工作重点确定为具有传统优势的优质春茧养殖、收购;渝中、江北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商户与农副产品的产地、基地的购销合同关系。
二是建立重点联系制度,落实帮扶措施。针对合同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健全、运作不规范,违约现象突出、履约率不高等问题,干部专人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当地发展合同农业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铜梁县将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从事养殖年出栏家禽2000只以上、家畜1000头以上的种养殖专业户确定为联系对象,实行定点联系制度,落实帮扶措施。
三是拓展监管视野,发展合同农业。结合《重庆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的贯彻实施,把关系农民增产增收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劳务输出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合同纳入监管和服务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