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1月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11月份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各地乡镇企业利用今年最后的有利时机抓紧生产,以弥补来年年初因春节长假给生产带来的损失。同时,为即将来临的“两节”消费高峰作准备,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食品和轻工业开始加速生产,从而使乡镇企业总体增长速度比前10个月有所加快。
11月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6788亿元,同比增长15.12%,其中工业增加值4736亿元,同比增长15.44%;完成营业收入34725亿元,同比增长15.13%;实现利润1746亿元,同比增长15.76%;上交税金736亿元,同比增长15.90%;完成出口交货值2646亿元,同比增长19.68%;支付劳动者报酬1283亿元,同比增长11.93%;多数指标的增速创今年各月新高。
今年1—11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61412亿元,同比增长14.04%,其中工业增加值43123亿元,同比增长14.11%;营业收入265725亿元,同比增长14.06%;实现利润15566亿元,同比增长14.62%;上交税金6471亿元,同比增长14.83%;出口交货值27596亿元,同比增长19.32%;支付劳动者报酬12607亿元,同比增长11.67。上述月度考核的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均衡、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从前11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12月份仍将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将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6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6%,其中工业增加值47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营业收入28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8%;实现利润17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6%;上交税金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出口交货值30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8%。全年乡镇企业总体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为县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年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将达13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420元,比上年增加180元,增长11.5%;预计全年用于支农、补农和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资金将达到200亿元;全年乡镇企业新增就业410万人左右,到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将突破1.5亿人。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转移农民向非农产业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007年即将过去,如何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乡镇企业在2008年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是我们应该及早思考的问题。明年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中央明确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投资贷款,还是流动资金贷款都将趋于紧张。作为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投资的欲望十分强烈,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引导,避免盲目投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促使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好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总体上表现规模小,产业和产品结构趋同,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要引导乡镇企业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加大力度、迎难而上,确保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最近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国家正在加紧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节能减排,其结果只能是被勒令关停。
四是稳定职工队伍,防止春节过后大面积出现“民工荒”。近几年,春节过后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民工荒,并且呈逐年加剧的趋势,给第一季度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小的损失。劳工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部分投机、低价竞争或管理不善的企业不能善待工人造成的。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对那些不规范运作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所有企业都必须按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全面履行对劳动者承担的义务,切实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善待职工,才能稳定职工队伍。企业应努力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