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重庆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2007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推进保护知识产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完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全面完成了各项整规任务,推动了我市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一、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按照全国整规办的统一部署,针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开展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打击传销等专项整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4万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户63万余户,立案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2.1万余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近1.1亿余元,挽回经济损失4亿多元,罚没金额5100多万元,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力地打击了我市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继续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面。以"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节日食品市场检查、食品专项执法检查、强化日常监管为重点,全面加强食品市场安全监管工作,先后开展了"苏丹红"、不合格牛肉干、美国花生酱、食用油、腌腊制品及节日食品等10余次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或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检查经营户227826户次,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6979个(次),取缔无照经营户3621户,吊销营业执照76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42个,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和举报1173件,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431件,案值530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09.84万元。通过整治,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为87.1%,比去年同期提高4.63个百分点,我市重点食品安全监管区域、重点食品经营场所、重点监管食品品种等存在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治理,市民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在今年下半年开展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11月23日,该市实现了国家要求的8项任务、12个100%的目标:主城区和万州、涪陵、黔江、江津、永川、合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100%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100%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超市,100%建立了进货索票制度;乡镇、街道和社区的76274个食杂店,100%建立了进货台账制度;食堂和县城以上城市餐饮经营单位,93.2%建立了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城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已达到100%,乡镇达到93%;县城以上城市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9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全市10类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了质量档案;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废物已100%实施了退货或销毁;全市出口食品原料基地37个,已100%完成了清查;出口食品运输包装按规定100%加贴了检验检疫标志。行动开展以来,检查单位28.81万家(次),查处企业1.8万家,查处窝点7284家,立案1477件,其中大案要案14件,现场处罚2341件,查获涉案物品货值金额约821.39万元。
在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方面。抓住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4个重点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和整治工作,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11991家,共查处案件3057起,行政处罚3041起,罚没款总值726.24万元,移交司法案件8起,刑事处罚10人。全年药品抽验评价性抽验不合格率2.18%,监督性抽验不合格率15.9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91%和1.01%,未发生药害事故。
(二)继续深入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
一是突出以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广告为重点,深入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今年以来共监测各类广告238.65万条次,查处各类虚假违法广告案件1237件,有效遏制了广告违法势头。
二是强化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各部门共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849家,对检查中发现的727起违法行为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市督查组对10个重点区县开展了检查考评工作。
三是积极开展打击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根据国家五部委颁发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我市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对全市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单店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实施了大型促销活动备案管理,加大了对零售企业经营活动监管。在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的同时,完善了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避免同质竞争,促进了市场经营秩序的进一步好转。
四是及时办结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案件。截止目前,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案件涉及重庆的共8件,已办结6件,转交其他省市1件,办结率87.5%,比全国平均办结率13.25%高72%,在全国名列前茅,得到了全国整规办的肯定。
(三)严厉打击传销,严格规范直销
一是强化打击力度。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传销的专项部署,我市制定了《重庆市查处重大传销行为工作预案》,市整规办、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打击传销集中行动,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取缔传销窝点、场所49个,驱散、遣送参与传销人员350人,查处传销案6件,案值1250万元。
二是加强监管,规范直销行为。对商务部已经批准成为直销企业的几个公司,坚持依法行政,从严监管,加强市场巡查和行政指导,抓住直销企业招募、计酬、培训等关键环节,规范直销企业行为。
三是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话答疑、当面咨询、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向社会民众揭露传销的欺诈本质;通过我市主流媒体曝光传销典型案例,同时发布"红盾警示",帮助广大群众提高识别和自觉抵制传销的能力。
(四)针对该市市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其他专项整治行动。
1、市工商局、农业局等部门开展的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依法查处坑农害农案件,共检查农资经营企业18950户,查扣劣质磷肥219吨,假玉米种子70余吨,立案查处农资案件210件,案值1022.6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2、市文广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整治,积极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检查文化经营场所6.18万家次,立案1177 起,移送司法案件38起,取缔无证摊点452个,端掉非法黑窝点115个,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果。
3、为进一步规范长江三峡旅游市场秩序,市里建立了长江三峡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办公室,制定和发布了《重庆市内河旅游船服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了朝天门港和万州港旅游市场的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旅游企业79家,查处和纠正了违规旅游企业13家。
4、市经委、市质监局针对我市电煤供应中存在的掺杂掺假的现象,积极开展电煤质量检查和整治工作,定期巡回检查煤矿及供煤点977个次,抽查电煤100多万吨,抽样491批次,对质量差的供煤单位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有效地遏制了掺杂掺假现象,保障了我市电煤有效调度和电力正常供应。
5、市国税局、地税局积极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整顿和规范行业税收秩序,检查企业1.34万户,查补税款4亿多元,查出有问题户数1238户,有7户已移送司法机关。
6、市物价局牵头开展了价格执法检查行动,全市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780件,实施经济制裁1011万元,其中退还群众和用户259万元,维护了群众利益。
7、市盐务局在打击走私盐、制售假冒伪劣食盐等违法犯罪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查处违法案件71件,刑拘2人,判刑5人,有力的维护了食盐市场秩序。
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效果明显
(一)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重庆市积极开展以保护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力度。在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方面,先后开展了打击"傍名牌"、侵犯食品药品商标、侵犯涉外高知名度商标、侵犯涉农商标、销售侵权商品、违法商标印制等执法行动,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63件,案值307.63万元,收缴和消除侵权商标标识32895件(套)。在保护著作权方面,开展了打击非法预装计算机盗版软件和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及"文化环保工程"、"反盗版天天行动"等专项行动,检查了7000余家(次)市场,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0余万张,收缴各类非法图书、报刊15余万册,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及断开链接网页168个,全市共办理各类网络侵权盗版案件178件,结案178件,避免权利人各种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在保护专利方面,先后开展了5次保护专利执法行动,查获涉案人员30人,挽回经济损失25万元。此外,还加大了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力度,今年以来,共立案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5起,破获35起,涉案金额548余万元,挽回损失88余万元。
通过整治,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形势大为好转,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商标总数达28679件,其中驰名商标19件,著名商标279件;共办理各类普通作品登记900件,同比增长14%,软件作品登记150件,同比增长14%;专利申请5433件,同比增长5%,其中,发明专利1299件,同比增长37%;专利授权4192件,同比增长23.5%,为鼓励自主创新、维护权利人合法利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法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2007年保护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重庆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工作规定(试行)》等法律规章,建立了经开区举报投诉服务工作站、举报投诉案件网络业务处理系统等。为有效的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法制和机制上的保障。
(三)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4.26"保护知识产权活动周。活动周期间开展了宣传咨询、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各种活动30余场,发送各种宣传资料20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1500余块,制作户外和车身宣传广告300余幅,参加人数达10万余人次。二是增强了展会活动的宣传咨询服务,在渝洽会、高交会、糖酒会、书博会、42届旅交会、创意产业活动等展会中,设置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台,把宣传咨询和受理举报投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加强了教育培训工作。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员1000余人次。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培训,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增强了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四)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功能逐步显现
一是认真履行接收举报投诉、及时转交案件的职能。今年共受理举报投诉35件,移交举报投诉35件、涉外案件3件,办结26件,办结率74.3%。二是大力开展了宣传工作。先后印制了《12312宣传手册》、《知识产权实用手册》、《保护知识产权问答》等各种宣传资料2000余册,制作《2006年工作掠影》专题宣传片1000余张,制作户外及车身广告60余幅,充实保知网重庆子站各类信息800多条。三是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共接待来访、来函和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座谈会、交流会20余期(次),开展"三进"(进企业、进库区、进院校)活动20余次。
三、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一)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认真执行重大决策社会听证制度、依法行政专家决策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开门立法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实用性、公开性,起草了《重庆市政府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讨论稿),政府信用建设工作按照"依法行政、言而有信、政务公开、高效运作"的要求有序推进。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成员单位数量由2006年底的25个增加到31个,在线征集整合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的成员单位由2006年底的13个增加到23个;成员单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征集量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征集范围进一步扩大,截止11月,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共征集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763万条,比2006年底的614万条增加了149万条,其中本地信用信息入库量达452万条,比2006年底的320万条增加了132万条;部分区县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并初见成效。
(三)个人信用建设步伐加快
完成了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期建设目标,实现了主城9区与养老行统、市级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系统数据的大集中,建立了拥有2.54万多户用人单位270多万人(正常缴费158万人)的劳动和社会保险集中资源数据库,完成了社会保障卡系统的招标、建设,向试点区发放了50万张社保卡。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建立了全市银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目前,进入该系统的贷款个人已有1871.3万人、个人信贷账户463.6万户、信贷余额996.1亿元,公积金缴存账户160.5万户,月均查询量接近7.3万笔。
(四)积极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9月1日至30日,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出动宣传咨询人员11000余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15万余份(册),展出展板1200余块,悬挂张贴横幅、标语、宣传画22万余条(幅),制作播放公益广告1600余次,发送诚信宣传短信16万条,举办专题论坛、研讨会、培训班200余次(期)。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诚实守信"、"诚信兴商"社会氛围。特别是由市整规办联合18个部门和单位成功举办的"诚信兴商宣传咨询活动",把宣传月活动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