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进一步解决我国报业城乡发展不均、农村报业发展水平低、农民看报难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12月27日召开了“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会议召开前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署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召开本次会议?
李东东: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后一个月,中央又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全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全国报业近年来在服务“三农”,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多年来,全国报业在“三农”报道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各级党报及农村类、科技类报纸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服务“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早在2001年,《河南科技报》就在全国首创开通了“科技110”热线,至今已形成一套集信息服务与农资经营于一身,集信息流、现金流、实物流为一体的产业,是报纸服务“三农”功能的延伸,同时也为专业类报纸立足自身优势,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新形势、新任务也给我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也要认识到,与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次会议将围绕中央提出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要求,对全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
会上,“三农”问题专家、报业集团及报社负责人、涉农企业家等将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报业使命”,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侧面阐述农村对报业迫切需求和报业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做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将围绕“新农村阅读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党报的责任”、“报企联手开发农村新市场”等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中国新闻出版报》:本次会议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
李东东: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希望能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振奋精神。“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的根本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点所在。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努力传播适合农民读、农民喜欢读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决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报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坚定广开门路、因地制宜、加快实施“农家书屋阅报栏”的信心,为推动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打开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认真组织,精心策划,把服务“三农”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报业服务新农村,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报业的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报业要以这次会议精神为动力,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办实事,逐步解决我国报业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报业发展水平低、农民读报难等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上,总署怎样抓落实?
李东东:工作层面上,要抓好加强领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三个环节。
明确领导责任的落实。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各报社、各相关单位都要加强对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要有领导同志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员,各个环节上都要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抓好相关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出版管理部门要为报业服务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包括出版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财政投入政策,地方配套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社会捐助鼓励政策,多渠道投入政策等。各报刊出版单位要积极建言献策,认真贯彻落实,把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今年山西省科协与省妇联、省移动公司联合主办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工程,移动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此项活动中,山西科技报刊总社承担了100万份教材、光盘的编辑、出版、发行和整个活动的组织、宣传、策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方农村报》举办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温州日报》策划“新闻助农”志愿行动;《安徽日报》农村版向企业发出以招工的方式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劳务救灾”倡议。这些活动都在给农民带去实惠与利益的同时,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扩大了发行量。
制订科学规划。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可以有所作为。各地和各报社要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本次研讨会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科学合理地制订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从而稳步提高报业服务“三农”的水平,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报纸选择、内容调整、发行到位、充分利用等环节上,如何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前后配套的工程链条?
李东东:在实施层面上,各个环节都要紧密配合、主动协作。最终的目标是给农民多办愿意看、读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报纸。在报纸配备方面,要多给农村配备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报纸。如党报的农村版、“三农”类报纸、科技类报纸、法制类报纸及文化生活类报纸等。
在内容方面,各报纸出版单位更要深入农村实际,面向新农村、新农民做好宣传,办对农民真正有用的报纸。农民户户都是经营实体,他们对信息的渴求更强烈,因此,大部分农民订报既是消遣,更是投资。各地条件不同、情况有异,面向农村的报纸要充分做好资讯整合工作,把农民需要的惠农政策、科技动态、生产技术、市场行情、招聘用工、文化娱乐等信息加以梳理整合,努力把报纸办成政策手册、致富手册、生活手册,让农民用得上、离不开。
在营销发行方面,要下大力气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完善报纸发行网络,保证报纸能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解决发行渠道不畅的问题,要整合多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把报纸及时送到农民手中,特别要利用好邮政这个全国最大的发行网络。下一步总署要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全力推进“农家书屋阅报栏”计划,希望各报纸出版单位积极给予支持。
各报社要按照会议要求,尽快制订和完善本单位服务“三农”的报纸出版发行工作规划,完善工作措施。对已经出台并且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工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报业服务“三农”的政策和制度。把确定下来的任务,逐条逐项分解到人,指定专人负责,高质量地完成。对会议精神的落实和重点工作的进展加强组织、协调。要善于借用社会力量推动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注意与其他部门支农、惠农工程项目相衔接,整合资源,通力协作,扎实推动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整体效益的发挥。为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今后5年,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都将向新农村建设合理倾斜。报业服务新农村要善于“借力”,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