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遭遇了57年来最暖的一年。
岁末年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新闻单位分别评出国际十大新闻、国内十大新闻,气候变化问题均赫然在目。气候变化、气候变暖这两个词,可以说牵动着每一位地球村村民——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阶层——的神经,已然成为2007年全球最流行的热词。
12月31日,记者互联网上敲入“气候变化”一词,搜到相关新闻22.5万条,敲入“气候变暖”一词,搜到相关新闻10.3万条。这两个数字,足以让人感受到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
从专家大声疾呼,到公众积极参与,再到政治家们作出应对决策,全球气候变化举世关注,成为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欧盟首脑会议、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联合国大会等众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气候变暖的元凶是“碳”,而锁住碳的最经济有效的首选利器就是森林和湿地。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中,林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政府和林业工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与森林、湿地的密切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近30年来带领全国人民义务植树,共有104亿人次义务植树492亿株;同时国家还投入巨资实施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对中国森林快速增加进行评估后认为,1999年到2005年期间,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而且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
中国林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显示,中国林业正在以更大的努力和负责任的姿态,继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林业局作为国务院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行动。自2002年以来,围绕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针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相关议题谈判出现的新变化,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2007年变更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办公室。
2007年7月17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政府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林业建设,着力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将加快造林营林步伐,力争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将中国森林年生长量提高1倍,达到10亿立方米,使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再增加1倍。同时,将加大森林、沙区植被、湿地保护管理力度,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到2010年,全国50%、约180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进一步提高吸碳固碳能力。
2007年7月20日,中国绿色碳基金在北京宣告成立。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碳能力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碳汇项目,是在中国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
2007年9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促进亚太地区森林的恢复,减缓气候变暖,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各成员领导人对倡议普遍表示支持并作出相应决定。
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三届东盟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再次表态,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和沙化及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等。
2007年12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电话时,高度赞赏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努力。12月13日,潘基文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称赞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表现积极,主张非常有建设性,向全世界发出了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