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以民生工作为本—甘肃省构建民生型公共财政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7日   来源:甘肃日报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甘肃省财政战线传来喜讯:去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大口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规模与幅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盘点一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和谐抓民生”工作思路,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当年财政工作的最大亮点。

    去年,甘肃省财政支出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70多亿元,比上年增支146.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一半多。这表明,甘肃省财政支出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甘肃省财政工作以构建民生型公共财政为目标,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省财政厅厅长周多明认为,这一结构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1.6亿元“民生礼包”:让12件实事落到实处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事关群众实际的民生问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财政支出继续向困难群体、公共服务、基层和“三农”倾斜,力求每年都能为人民群众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和谐抓民生”的工作思路,2007年年初,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作出庄严承诺:解决12件老百姓最需要、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财政部门负有重任。为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2件实事落到实处,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集中财力,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年初,省财政厅在预算时及时安排资金7.6亿元。年中,充分考虑到各市州财政状况,又积极筹集4亿多元,对涉及民生实事予以全额补助。

    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着千千万万群众的身心。2007年7月,岷县茶埠镇村民王锁平因患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由于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他安心地住进镇卫生院,原来上千元的阑尾切割手术费,如今只需360元。

    同王锁平一样,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甘肃省1780万农民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省级财政还落实资金1.5亿元,将263万城镇非职工人员和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补助资金1.8亿元,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的床位补贴翻番和扶贫济困病床制度全覆盖。增加补助资金9000多万元,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供给。

    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甘肃省再次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保障对象由68万人增加到71万多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有1万多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找到了新工作,农村五保户吃上了“财政饭”,城市低保人员有了医疗保险,农村困难群众有了最低生活保障,会宁、环县、靖远3县人畜饮水工程相继开工,极度干旱山区的21万多群众今年就能用上方便安全的饮用水。

    公共财政11.6亿元的“民生礼包”,把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千家万户。顺民意,暖人心,民生型公共财政让困难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民生财政“加减法”:让最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

    如果说12件实事是解决广大群众最需要、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那么,如何尽快让全省1800多万农民群众富起来,涉及的则是甘肃省最广大群体的民生问题。

    为了把事关1800多万农民群众的民生实事办好,甘肃省积极组织实施民生财政的“加减法”: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全面减免了农业税,另一方面,增加支农、惠农投入力度,把更多财力投入向农业倾斜。

    民生财政的“加减法”,甘肃省广大的农民群众感受更真切。去年6月13日,正宁县农民杨宗印将一台由国家补贴1.9万元的大型拖拉机开回了家。在正宁县,像杨宗印这样享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农民有35名。

    去年,甘肃省直接赠送给农民的财政补贴“大礼包”11.4亿多元,其中用于粮食直补资金2.5亿元,拨付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资金7.11亿元,下达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测土配方施肥、能繁母猪补贴及保险等方面资金1.85亿元。所有这些财政补贴资金都直接拨付到农民的户头,有效地支持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在增加补贴的同时,甘肃省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达83.7亿元,增长33.76%。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200万元,支持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拨付水利资金22.87亿元,重点支持抗旱救灾、小型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下达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工程资金24.4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建设基础条件。下达扶贫资金13.53亿元,用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展。拨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9.5亿元,支持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

    正是由于民生财政实施的一系列“加减法”,甘肃省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特色优势产业枝繁叶茂,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去年前9个月,全省农民现金收入1608元,同比增长9.7%,预计全年农民收入增幅将超过上年。

    夯实民生之基:让每个困难学子能就学

    “知道能从县里的信用联社贷到助学款后,真是太高兴了,要不然娃就没法上学了。”会宁县中川乡高庙村的农民张希智兴奋地说。

    张希智家里有两个孩子,儿子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2007年女儿君霞高考考了530多分,由于无法筹措女儿的学费,入学通知单变成了“烫手山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让他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

    教育是民生之基。省委常委、副省长冯健身曾多次指出,教育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去年甘肃省启动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每个贫困生每学年可贷款6000元,而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则由财政全额补贴。同时,甘肃省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体系,努力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

    同时,去年甘肃省财政安排资金用于教育支出达122亿多元,增长26.94%。在全省农村,全面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去年春季开始,甘肃省还提高了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给孩子们一个安稳、没有后顾之忧的学习环境。

    从解决群众看病难、就业难,到增加农民财政补贴,再到让每一个困难学生就学,甘肃省财政部门打出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和雨露。

 
 
 相关链接
· 甘肃决定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甘肃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下闸蓄水
· 甘肃通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10大典型案件
· 甘肃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
· 甘肃、浙江等地全力帮扶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
· 甘肃将抓好有色等8个重点行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