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紧急启动救灾四级响应应对15年来最寒冷天气
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出现了近15年来最寒冷天气过程。1月24日广西召开全区当前困难群众生活安排视频会。会上获悉,全区有148万人受灾,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了救灾四级响应。
148万人因寒受灾
1月中旬以来,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广西境内出现了雨雪、凝冻等天气,受灾相当严重。据初步统计,灾情严重的桂林市资源县各乡镇通往县城的道路因结冰全部中断;全州县东山乡从1月15日起全乡停电;桂林市全市受灾人口达56万人,因冰冻造成交通困难群众达11万人。百色市境内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降低3~5度,是自1989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全市有133个乡镇83万人受灾。河池市南丹县有8公里长的车流因道路结冰被迫停开,全县受灾人口达12万人。
目前,全区有桂林市的全州、资源、龙胜、灌阳、兴安、临桂,防城港市的港口、防城、上思、东兴,河池市的南丹,百色市的右江、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柳州市的三江、融安、融水,来宾市的金秀等2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达148万人;农作物受灾120千公顷;倒塌居民住房422间,损坏住房1560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
让群众衣食住行有保障
灾情发生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月23日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灾区切实做好灾民和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救灾四级响应,派出由厅领导带队的5个工作组到桂林、柳州、河池、来宾查灾核灾,部署全区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防寒防冻工作。
去年底,自治区已下拨了第一批冬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资金,今年发放了1~2月份的农村低保专项资金以及1~6月份的城市低保专项资金。各地民政部门要根据当前天气异常寒冷的灾情和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的形势,适当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的救助标准。对原来没有列为救助对象而又确认需要政府救助的,要及时发放“灾民救助卡”,缺粮的要通过开仓借粮、互助互济、生产自救、政府救济等多种方式开展救济工作;对仍缺衣少被的困难群众,要加大政府救济力度,确保他们不受冻;对检查发现无住房和因灾损毁房屋的困难群众,要安排临时住所,确保有稳固、能避风寒的住房居住。对已获得冬令款物和救济款物,但救济标准确实较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要适当提高对他们的救助标准。要重点关注那些特别困难的优抚对象、五保户和低保户,保证灾民和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有衣穿、有被盖、有病可得到及时救治,确保灾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安定。
目前,灾区民政部门已向部分受灾群众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食品,增加发放衣被一批。
24小时值班关注灾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张廷登在会上说,当前是民政工作最敏感的时期,一是天寒地冻,灾民和困难群众防寒防冻最为迫切;二是新春佳节期间,灾民和困难群众需要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一个祥和愉快的节日。从现在到元宵节前,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坚持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雪情雨情风情灾情,确保通信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
督查工作是确保当前敏感时期困难群众生活不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近期,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派出工作组到各地进行专项督查。各地民政部门在对受灾情况调查核实的同时,还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区的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再检查。
广西紧急部署全区防寒防冻等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今年1月中旬以来,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广西境内出现了雨雪、凝冻等天气,受灾相当严重,广西防寒防冻等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形势不容乐观。1月24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召开全区当前困难群众生活安排视频会,对广西当前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进行部署。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当前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克服恶劣天气的影响,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进一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迅速组织力量深入灾区,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的调查摸底工作。要全力筹集救灾款物,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特别要重点关注那些特别困难的优抚对象、五保户和低保户,保证灾民和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有衣穿、有被盖、有病可得到及时救治,确保灾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安定。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坚持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雪情雨情风情灾情,确保通信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要建立当前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督查机制。在督查工作中,各地要对鳏寡孤独及身体残疾、病重人员特别给予重点关注,派专人负责,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