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长桥罗秀三村的龚韵女士和丈夫双双失业在家,女儿在校求学,家境比较贫困,一直享受政府的“低保”救助。2月9日,在徐汇区就业援助员的帮助下,她高兴地收到了贝塔斯曼公司“客户服务”岗位的录用通知单。其实,像龚韵这样幸运的人还有很多,短短一个月内,上海市2000多户“零就业家庭”中,家家至少有一人走上工作岗位。
“零就业家庭”是指,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愿望的家庭成员失业在家的城镇家庭。春节以来,2008年就业援助专场咨询指导服务活动在全市19个区县、41个咨询服务点全面展开。据悉,在除夕、年初一两天内,各区县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现场政策咨询、专场招聘推介、维权普法宣传、就业开业指导、职场心理咨询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虹口区重点针对社区35岁以下失业、无业青年,开展青年就业服务“三指导,两推荐,一扶持”活动,援助服务内容包括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培训指导等,并落实岗位推荐、培训推荐,同时实施创业扶持;静安区推出应届毕业生见习报名现场受理服务等。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援助对象提供就业岗位近8100个,累计提供各类咨询指导服务近万人次。
同时,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倾注心力,通过全市5500多名就业援助员上门走访,集中排摸出“零就业家庭”情况。又针对这些家庭千差万别的状况,采取了“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就业援助模式:对“4050”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零距离”服务,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实现职业介绍、培训报名、保险申请、补贴申请“四不出社区”;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就业技能的人员,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上门”服务;对于身体状况不好,有就业需求、但缺乏技能的特殊群体,则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重点“托底”安置了近80%的岗位。
如今,援助“零就业家庭”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办事处在石泉开业园区引进一家生产微型电机的小型加工企业,创办了上海首家“就业援助阳光基地”。就业人员有智障人士、残疾人,很多人是就业的“老大难”。利用政府托底政策和街道专项补贴基金,就业援助阳光基地已帮助近10户“零就业家庭”摆脱困境。据了解,今年春节前夕为“零就业家庭”安置的岗位中,有30%是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的。
为“零就业家庭”脱零,更点亮了困难人群生活的希望。闸北区居民李萍患过大病,手术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还有一个女儿在读初中,母女俩只能靠政府救助和社会救济过日子。有了工作后,李萍比以前开朗多了,她说:“虽然才刚上班,但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特别是增强了自信心,干什么都有劲。”四川北路街道邢长小区居民董少卿多年前失业,又与妻子离婚,女儿身患重病,生活十分艰辛。街道就业援助员江梅林与数家用工单位联系,最后落实在一家物业公司。试用期内,董少卿十分敬业,得到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的好评,如今已获正式录用。(记者 李蕾)